[发明专利]一种DSE菌及其在提高蓝莓生长及抗旱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77538.0 | 申请日: | 201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99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宿红艳;李敏;张文秀;伍苏琼;曹思琪;李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N63/30;A01P21/00;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64025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se 及其 提高 蓝莓 生长 抗旱 中的 应用 | ||
一种DSE菌及其在提高蓝莓生长及抗旱中的应用,属于农业微生物领域,本发明提供一株DSE菌R10,保藏号为CGMCC No.13882。接种本发明DSE真菌R10的蓝莓地上部分生物量、叶片光合速率、SOD和POD等保护酶活性显著升高,而叶片中的丙二醛和H2O2含量明显下降,说明该菌株可一方面通过提高宿主植物叶片光合速率来增加有机物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增强保护酶的活性,有效清除活性氧,降低了干旱胁迫对膜脂的过氧化程度,从而提高了蓝莓的抗旱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态微生物的应用领域,具体涉及到利用与植物具有密切共生关系的DSE真菌,通过共培养建立互利共生关系以提高蓝莓生长和抗旱能力的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根系与其根际微生物的共生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根内,并形成深色有隔菌丝的真菌。DSE生态分布极为广泛,尤其在各种逆境生态环境中普遍存在,对宿主植物在各种逆境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发挥重要作用。DSE的研究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外菌根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蓝莓(Vacciniumspp.)又称越橘,为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是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新兴果树树种。蓝莓果实中富含维生素、花色苷、类黄酮等营养物质,有延缓衰老、解除视疲劳、增强心脏功能和抗癌的独特功效,被誉为“浆果之王”,蓝莓种植也成为果树业的“朝阳”产业。尽管蓝莓大面积栽培技术已较成熟,但在蓝莓育苗过程中仍存在生根困难、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等问题。并且,由于蓝莓为浅根系植物,根系纤细不发达,主根不明显,无根毛,不能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蓝莓容易受到干旱的危害。如何促进蓝莓幼苗生长,提高其抗旱性,成为蓝莓规模化育苗及大面积栽培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从栽培蓝莓的根内筛选到的土著DSE菌,对蓝莓苗有显著促生、抗旱作用。其目的是从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提高蓝莓苗的生长和抗逆性,并且尽可能减少农药、化学肥料的施用量,符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株土著DSE菌R10,其分类命名为Phialocephala sp.保藏编号为CGMCCNo.13882。
一种含有所述DSE菌R10的蓝莓抗旱制剂。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DSE菌R10在蓝莓抗旱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DSE菌R10接种剂的制备方法,将DSE菌R10接种到PDA平板,28℃倒置培养10天,每种菌打取3块5mm菌块,分别接种到分装后的PDA培养液中,28℃震荡培养15-20天,转速为180rpm;所述分装后的PDA培养液制备:PDA培养液分装到容器中,并放入个玻璃球,高压灭菌。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提供的DSE菌株R10,能有效促进蓝莓组培苗和实生苗生长。
2.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与未接种对照组相比,接种本发明DSE真菌R10的蓝莓地上部分生物量、叶片光合速率、SOD和POD等保护酶活性显著升高,而叶片中的丙二醛和H2O2含量明显下降,说明该菌株可一方面通过提高宿主植物叶片光合速率来增加有机物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增强保护酶的活性,有效清除活性氧,降低了干旱胁迫对膜脂的过氧化程度,从而提高了蓝莓的抗旱性。
3.本发明采用DSE真菌接种剂提高蓝莓抗旱性的方法,也可以将DSE真菌菌剂以拌种的方法用于田间生产。
附图说明
图1、对照组和接菌实例组蓝莓组培苗生长状态比较;A对照组,B接种DSE菌R10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东大学,未经鲁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75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