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自动上下料的焊缝自适应焊接用工程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62637.1 | 申请日: | 201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3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红新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B25J5/00;B23K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616 | 代理人: | 戴翔 |
地址: | 151800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上下 焊缝 自适应 焊接 用工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上下料的焊缝自适应焊接用工程机器人。
背景技术
焊接:也称作熔接、镕接,是一种以加热、高温或者高压的方式接合金属或其他热塑性材料如塑料的制造工艺及技术。19世纪末之前,唯一的焊接工艺是铁匠沿用了数百年的金属锻焊。最早的现代焊接技术出现在19世纪末,先是弧焊和氧燃气焊,稍后出现了电阻焊。20世纪早期,随着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对军用器材廉价可靠的连接方法需求极大,故促进了焊接技术的发展。而目前在焊接过程中,工件和焊料熔化形成熔融区域,熔池冷却凝固后便形成材料之间的连接,通常需要施加压力,焊接的能量来源有很多种,包括气体焰、电弧、激光、电子束、摩擦和超声波等,由于工程上人力操作的较多,危险系数高,同时也影响工作效率,而现有的一些焊接用工程机器人结构简单,无法智能化实现工程上管件的焊缝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可自动上下料的焊缝自适应焊接用工程机器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自动上下料的焊缝自适应焊接用工程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和固定安装于机器人本体底部的底座,所述底座顶端的两侧均设有支撑柱,支撑柱的顶端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端设有凹槽,支撑板上设有放置加工件的通孔,且通孔与凹槽连通,凹槽的两侧均设有滑轨,通孔的两侧均设有固定块,且固定块位于凹槽的顶端,固定块远离滑轨的一侧设有卡槽,固定块的另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弹簧柱,弹簧柱靠近滑轨的一侧安装有缓冲板,缓冲板靠近滑轨的一侧安装有滚球,且滚球与滑轨滑动连接,所述底座与支撑板之间设有传送架,传送架上设有传送加工件的传送机构,所述机器人本体位于支撑板的一侧,机器人本体靠近支撑板的一侧设有安装座,安装座的底端安装有红外线传感器和伸缩机构,伸缩机构的底端安装有焊头,其中机器人本体内控制器的输入端与红外线传感器连接,机器人本体内控制器的输出端与焊头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送机构包括转动轴、皮带和转动电机,其中皮带套设于转动轴外,转动轴与转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转动电机与机器人本体内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安装于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和固定安装于焊头上的齿条,其中齿轮与齿条相啮合,驱动电机与机器人本体内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通孔位于凹槽底端的中间位置,且通孔的宽度小于凹槽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卡槽为弧形结构,且相邻之间的卡槽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底端设有四到十二个等距离排列的滚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操作和移动方便,利用传送机构和焊头实现加工件的自动化焊缝,自动化程度高,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弹簧柱和固定块相互作用,满足对不同规格的加工件进行位置的固定,适用性强;利用红外线传感器实时感应加工件的位置信息,方便焊头及时准确的进行焊接工作,提高加工件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可自动上下料的焊缝自适应焊接用工程机器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可自动上下料的焊缝自适应焊接用工程机器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器人本体、2支撑板、3支撑柱、4底座、5安装座、6红外线传感器、7伸缩机构、8焊头、9滑轨、10缓冲板、11通孔、12传送机构、13传送架、14滚轮、15滚球、16弹簧柱、17卡槽、18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红新,未经张红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26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