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超声波的自动跟随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62384.8 | 申请日: | 201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7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君合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8 | 代理人: | 张鸣洁 |
地址: | 618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超声波 自动 跟随 系统 | ||
1.一种基于超声波的自动跟随系统,用于根据目标装置实现对跟随装置的自动控制,包括安装在目标装置上的至少两个引导单元(100)和安装在移动小车上跟随所述引导单元(100)运动的跟随单元(200),所述引导单元(100)与跟随单元(200)通过超声波无线通信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跟随单元(200)包括用于处理跟随单元(200)与引导单元(100)之间通信数据的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分别电性连接有显示编辑装置A、电机驱动模块、电源模块A、蓄电池、无线收发模块A和超声波发射模块A,所述蓄电池与电源模块A电性连接;
所述引导单元(100)包括用于处理引导单元(100)与跟随单元(200)自检通信数据的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分别电性连接有显示编辑装置B、电源模块B、超声波发射模块A与无线收发模块B通信连接,超声波发射模块B与无线收发模块A通信连接,所述第二控制器向电机驱动模块发送跟随驱动信号,安装在移动小车上的电机驱动下车跟随引导单元(100)运动;所述引导单元(100)和跟随单元(200)之间的预设安全距离L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二控制器内并根据无线收发模块A采集的超声波反射时间数据计算获得所述两个引导单元(100)分别与所述跟随单元(200)的实际距离L1和L2,最终获得所述两个引导单元(100)连线与跟随单元(200)在同一平面内的夹角α,获取跟随单元(200)的相对位置;
所述夹角α的计算公式为其中2M=两个引导单元(100)的连线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超声波的自动跟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均采用型号为STC89C52RC的单片机,所述显示编辑装置A和显示编辑装置B均采用型号为LCD1602带编辑键盘的液晶屏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超声波的自动跟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采用型号为CX20106A的红外线检测波芯片,信号接收频率为38KHz-40KHz。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超声波的自动跟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跟随单元(200)的移动小车包括车体(1),设置在车体(1)下部呈三角形布局的滚轮装置,所述滚轮装置由设置在车体(1)下部前方的驱动轮(2)和分别对称设置在车体(1)下部后方两侧的从动轮(3)组成,所述驱动轮(2)通过万向驱动轴(5)驱动,所述万向驱动轴(5)与设置在车体(1)内部的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通过第二控制器控发送方波驱动信号控制的电机,所述电机为伺服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智能跟随行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驱动轴(5)包括轴体(51),与轴体(51)固定或者一体连接呈鼓形的转向体,所述转向体沿着轴体(51)的方向平行设置有多条转向滚槽(53),所述每条转向滚槽(53)内均安装有转向滚珠(52);所述驱动轮(2)包括轮胎和轮毂两部分,所述轮毂通过所述滚珠(52)嵌套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智能跟随行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靠近轮胎处的两侧均设置有轮毂凹槽(22),所述两侧轮毂凹槽(22)内均相对抵靠安装有至少两组稳定杆(8),所述稳定杆(8)为伸缩设置且稳定杆(8)的另一端与所诉车体(1)固定连接,以及安装有一组用于实现轮毂转向的转向杆(9),所述转向杆(9)驱动连接所述转向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智能跟随行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8)包括伸缩杆(84),所述伸缩杆(84)内设置有一个圆柱空腔(83),圆柱空腔(83)内安装有处于压缩状态的弹簧(82),所述弹簧(82)靠近伸缩杆(84)端头处安装有卡接在所述圆柱空腔(83)内的稳定滚珠(81),所述稳定滚珠(81)与所述轮毂凹槽(22)抵靠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智能跟随行李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杆(9)包括通过磁致伸缩用于驱动轮毂转向的杆体(92),滑动卡接在所述杆体(92)端头并与所述轮毂凹槽(22)滑动抵靠的转向滚珠(9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238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输送带支撑及防护机构
- 下一篇:一种回转式双变幅皮带输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