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烧结点火炉温度自动控制节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44578.5 | 申请日: | 201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42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08 |
发明(设计)人: | 秦雪刚;熊大林;周检平;安钢;史凤魁;石江山;赵景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21/14 | 分类号: | F27B21/14;F27D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7 | 代理人: | 刘建民 |
地址: | 10004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结 火炉 温度 自动控制 节能 方法 | ||
一种烧结点火炉温度自动控制节能方法,属于烧结点火炉自动控制燃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点火炉温差变化、温差变化率、烧结机机速变化和目标温度自动调节煤气、空气阀位的方法,本发明采用控制煤气和空气的阀位的方式实现点火炉温度自动控制、烧结机停机煤气自动关闭控制、烧结机开机自动点火控制。本发明方法的实施,大幅提高了点火炉温度自动控制水平,保证了点火炉温度的稳定和烧结矿质量,避免异常空燃比造成的危险情况的发生,减少了生产过程煤气的消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烧结点火炉自动控制燃烧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点火炉温度自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烧结点火炉温度自动控制一直是个难题困扰着钢铁企业。因为烧结点火炉温度的合理控制不仅是保证烧结矿烧结质量的前提,而且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能够明显减少烧结过程的煤气消耗,减少由于非完全燃烧造成的污染气体的排放。因此本发明的提出和实施将为烧结生产过程和整个钢铁厂的能源结构调整提供很好地指导,对企业降本增效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点火炉温差变化、温差变化率、烧结机机速变化和目标温度自动调节煤气、空气阀位的方法,实现点火炉温度自动控制、烧结机停机煤气自动关闭控制、烧结机开机自动点火控制。
一种烧结点火炉温度自动控制节能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控制参数的设定:系统运行前需要对必要的控制参数进行设定,主要包括:
温差死区为D,按照不同烧结机点火炉温度的控制精度,温差在死区D内,模型不调节,取值范围5-10℃;温度允许最大偏差为De,表明温度偏差过大,模型不调节,取值范围100-120℃;机速V0,用于判别烧结机是否处于停机状态的最小速度设定值;计算周期为T:模型投运后的调节周期,取值范围100-200S;加权数K1,用于流量增量F1的计算,表示的是温度偏差战最终流量增量的比例,取值范围0-1;开机煤气阀位为W0,烧结机启动时给定的初始煤气阀位值;系数K2,用于流量增量F2的计算,表示机速变化引起的流量增量比例,取值范围50-150;设定空燃比为C,用于计算空气量的条件,取值范围5.8-6.2;关机时的空气流量值为Fa0;煤气、空气阀位补偿量△W,周期内煤气、空气阀位补偿量,取值范围2%-4%;周期T内煤气、空气阀位补偿量△W的判断时间为m,取值范围10-30S;周期内温度偏差过大值为△e,在调整周期内,温度偏差在可调De范围内,大于该值时,且距离本周起结束时间大于时间m,执行一次煤气、空气阀位补偿量△W,取值范围20-30℃;周期内执行煤气、空气阀位补偿量△W判断并计算温度偏差变化率的时间为Ce,取值范围20-30S。系数K3,用于阀位增量W1计算的参数,取值范围0-1;煤气、空气阀位增量限定值为W,每次煤气、空气阀开度调整量的最大值,取值范围1%-3%。
步骤二:烧结机开、停机状态的判断:设定完必要的参数后,需要对烧结机目前状态进行判断:
开机状态:烧结机机速V>V0,说明烧结机处于开机状态。如果烧结机正在开机启动,则将公共参数中的开机煤气阀位W0赋值给煤气阀位Wg;空气量直接读取实时的空气流量或阀位;如果烧结机处在正常生产状态,则直接读取实时空气量、煤气量或空气阀位、煤气阀位,进行步骤三的操作。
停机状态:烧结机机速V≤V0,说明烧结机处于停机或正在停机的状态。将0赋值给煤气阀位Wg,如果空气流量Fa<Fa0,则令Fa=Fa0;如果空气流量Fa>=Fa0,则保持当前的空气流量Fa不变。
步骤三:点火炉温度自动控制:
煤气阀位Wg=Wg0+W1+W2;
空气阀位值Wa=Wa0+W1+W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45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与麦克风配合使用的音响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椭圆形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