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起重机轮压测试传感器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35944.0 | 申请日: | 2017-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2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巫波;苏文胜;百坚毅;薛志钢;胡东明;祝虎;朱志鑫;孙晓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17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起重 机轮 测试 传感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起重运输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起重机轮压测试传感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针对起重机轮压测试的主要方法是在千斤顶上放置压力传感器,然后用千斤顶起起重机的平衡梁,读取压力传感器的读数,然后将压力平分到每个轮子上,进而计算出轮压。
上述方法主要存在的缺点是:测试效率低、设备笨重、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均较大,还要影响起重设备的正常使用。并且在将平衡梁上的压力均分到每个轮子上得到的轮压误差较大,轮压值为间接测量所得,并非直接测量单个轮压所得,不能真实反应轮压的实际大小。
另外一种方法是在轨道上粘贴应变片,然后起重机轮子驶过粘贴有应变片的轨道,根据应变-时间曲线、起重机空载自重进行标定,然而起重机空载自重是设计、计算估计值、偏差较大,因此通过此方法计算所得轮压的准确性、精确性有待研究,并且此方法需要在轨道上粘贴应变计,然而起重机使用现场轨道环境复杂,因此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轮压测试效率低、设备笨重、测试代价大,各种外界误差无法消除等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起重机轮压测试传感器结构,从而能够快速的对轮压进行测试,不需要笨重的设备,并且可以消除各种外界误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起重机轮压测试传感器结构,包括车轮承载台,所述车轮承载台的长方体结构,并在其底部形成有内凹圆弧,所述车轮承载台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引坡和第二引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车轮承载台与起重机车轮完全接触抵接。
传感器安装在运行钢轨上。
传感器的总厚度小于等于5cm。
第一引坡和第二引坡的坡度为5°-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通过安装在导轨上的传感器,起重机车轮碾过传感器,在传感器的车轮承台上,即可利用应变计、光栅或者激光测距获取传感器微变形,并将信号传输、处理、转换和读取,使用方便,设备轻巧,方便安装和携带,测试过程简单,无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直接测试,精度高,能够自动修正外界带来的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轮压测试过程图(起始位置)。
图4为本发明轮压测试过程图(测试中)。
其中:1、第一引坡;2、车轮承载台;3、内凹圆弧;4、第二引坡;5、起重机车架;6、起重机车轮;7、运行钢轨;8、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起重机轮压测试传感器结构,包括车轮承载台2,车轮承载台2的长方体结构,并在其底部形成有内凹圆弧3,车轮承载台2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引坡1和第二引坡4。
车轮承载台2与起重机车轮6完全接触抵接。
传感器8安装在运行钢轨7上。
传感器8的总厚度小于等于5cm。
第一引坡1和第二引坡4的坡度为5°-15°。
第一引坡1和第二引坡4的设计,方便起重机能够驶入传感器8上部。
如图3和图4所示,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如下操作完成:
第一步:将传感器8放在运行钢轨7上;
第二步:启动起重机;
第三步:起重机车架5上的起重机车轮6动作;
第四步:起重机车轮6沿着第一引坡1慢慢上传感器8,直至起重机车轮6到达车轮承载台2的上方;
第五步:使用应变计、光栅或激光测距获取传感器8微变形,并将信号传输、处理、转换、读取。完成测试。
本发明所述的传感器8总厚度不高于5cm,设有斜坡,以便起重机车轮6易于压过传感器8;
本发明可以直接测量起重机轮压、精度高、低成本测试、测量值准确、可靠;
本发明所述的传感器8轻便、携带方便、无线数据传输,测试效率高。
以上描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不是对发明的限定,本发明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未经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59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