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苦葛提取物与藜芦碱的杀虫组合物及其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33208.1 | 申请日: | 201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576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1 |
发明(设计)人: | 张敏;陈华保;杨春平;马利;邱小燕;吕天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65/20 | 分类号: | A01N65/20;A01N43/90;A01N25/04;A01P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5 | 代理人: | 黄绿雯 |
地址: | 6111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提取物 藜芦碱 杀虫 组合 及其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虫组合物,所述杀虫组合物中的活性成分为重量比为1:6~6:1苦葛提取物与藜芦碱的组合物,进一步地将所述杀虫组合物配制成微乳剂。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相对于单剂而言,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同时具有低成本,低毒,可降低害虫抗药性等优点,且能有效防治甘蓝菜青虫、小菜蛾、玉米粘虫、茶蚜、小绿叶蝉等农业害虫。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的药剂组合,更特别涉及将药剂组合配制成微乳剂,用于玉米粘虫、甘蓝菜青虫、小菜蛾、茶蚜、茶小绿叶蝉等农业害虫的防治。
技术背景
农作物病虫害是我国的主要农业灾害之一,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爆发成灾的特点,其发生范围和严重程度对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常造成重大损失。如茶小绿叶蝉可严重为害夏秋茶,受害茶树芽叶蜷缩、硬化、就、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目前生产中可以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及农业等方法防治农业害虫,其中,化学杀虫剂具有高效、快速、商品化程度高、品种和剂型多样、购买后在田间可立即施用、施用方法简便等优点,成为生产中应用最多的防治害虫的措施。包括有机磷类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烟碱类杀虫剂等,在农业害虫防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化学杀虫剂具广谱性,杀死害虫的同时易杀死害虫天敌,易产生杀死害虫的再猖獗及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也易造成污染问题。因此,低毒、低残留、易降解的植物源杀虫剂等生物杀虫剂可以弥补化学农药的不足。
苦葛属豆科葛属,别名云南葛藤,广泛分布于我国西藏、云南、四川、广西等地,葛属植物的药理活性很强,苦葛根能杀虫,其花能解酒,除烦热。王静等人在对苦葛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中发现苦葛提取物对水稻纹枯病、里黑星病、燕麦镰刀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烟草赤星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增强;施蕊等人在对苦葛藤藜对玉米蚜虫的杀虫活性研究中发现苦葛正丁醇提取物对玉米縊管蚜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其LD50值为14.55mg/L。藜芦碱是存在于百合科藜芦属和喷嚏草属植物中的杀虫活性物质,对昆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可用于防治菜青虫、蚜虫、叶蝉、蓟马和椿象等农业害虫。藜芦碱是纯天然植物源制剂,无抗药性。将速效性强的苦葛提取物和持效期长的广谱杀虫剂藜芦碱进行复配,可以提高植物杀虫剂对害虫防治的效果。目前,尚未发现将苦葛提取物与藜芦碱进行复配用于农业害虫防治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苦葛提取物和藜芦碱的复配组合物,二者具有增效作用,进一步地,将二者制备成微乳剂,防治甘蓝菜青虫、小菜蛾、玉米粘虫、茶树茶尺蠖、茶蚜、小绿叶蝉等农业害虫。
基于这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中的活性成分为重量比为1:6~6:1苦葛提取物与藜芦碱的组合物。
优选地,二者的重量比为1:3~3:1;更优选地,两者的重量比为1:3。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乳剂,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上述杀虫组合物和助剂;其中杀虫组合物的用量为1~20重量%,助剂为溶剂20~40重量%、乳化剂10~25重量%,助溶剂5~15重量%,防冻剂3~5重量%,其余用水补足100重量%。
所述溶剂为甲醇。
所述乳化剂为苯乙烯基苯基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多芳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所述助溶剂为异丙醇、正丁醇的一种或混合物。
所述防冻剂为乙二醇。
优选地,有效成分的用量为4~16重量%;更优选地,有效成分的用量为10重量%;
更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上述杀虫组合物和/或微乳剂防治甘蓝菜青虫、小菜蛾、玉米粘虫、茶蚜或小绿叶蝉的用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32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