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飞机地面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30013.1 | 申请日: | 2017-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21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林创辉;吴高峰;李兴勇;许旺龙;陈海;蔡乐坤;徐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00 | 分类号: | F24F11/00;B64F1/3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268 | 代理人: | 王永文,刘文求 |
地址: | 528313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飞机 地面 空调 机组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块化飞机地面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飞机地面空调通常吊挂式安装于登机廊桥下表面,或者固定于登机廊桥下方的地面上。现有的模块化飞机地面空调机组从空调箱的一端吸入新风,且冷凝器对应的风机是向空调箱的两侧吹风。该方案存在以下不足:1,廊桥的两侧面有大量的地勤人员作业,空调箱两侧吹风的方式使得大量的热风吹到地勤人员身上,造成飞机场地勤人员不舒适;2,由于空调的一端为新风进口,新风进口处形成负压,从空调箱两侧吹出的热风会有一部分进入新风进口,从而增加了新风的进风温度,增加电能损耗,且容易造成空调机制冷量不足。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飞机地面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模块化飞机地面空调机组两侧排出的热风进入新风进口导致空调机组能耗增高、制冷量不足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块化飞机地面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0、所述空调机组的控制器接收到开机指令,分别控制高压风机开启、控制显示器开启;
S200、所述控制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进口新风温度上限T1和下限T2、第一制冷模块启动新风温度T新1、第二制冷模块启动新风温度T新2、第三制冷模块启动新风温度T新3、第四制冷模块启动新风温度T新4、防火出风温度设定值T3、出风温度调剂精度△T、各个制冷模块中冷凝压力设定值P设和冷凝压力回差值P回。
S300、所述控制器接收到用户选定的运行模式;当选定的运行模式为自动模式,执行步骤S410;当选定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执行步骤S420;当选定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执行步骤S430;当选定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执行步骤S440;
S410、所述控制器自动控制空调机组运行于制冷模式、制热模式或通风模式;
S420、所述控制器自动控制第一制冷模块、第二制冷模块、第三制冷模块和第四制冷模块的运行状态;
S430、所述控制器自动控制电加热器的运行状态;
S440、所述控制器控制各个制冷模块处于停机状态。
所述的模块化飞机地面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中,步骤S410具体包括,所述控制器接受来自新风温度传感器反馈的实际新风温度T新并与T1和T2作比较,如果T新>T1,执行步骤S420;如果T新<T2,执行步骤S430;如果T2<T新<T1,执行步骤S440。
所述的模块化飞机地面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中,步骤S420具体包括,所述控制器接收到的实际新风温度T新,并与T新1 、T新2、T新3和T新4作比较,如果T新≥T新1,控制第一制冷模块运行,如果T新<T新1,控制第一制冷模块停机;如果T新≥T新2,控制第二制冷模块运行,如果T新<T新2,控制第二制冷模块停机;T新≥T新3,控制第三制冷模块运行,如果T新<T新3,控制第三制冷模块停机;T新≥T新4,控制第四制冷模块运行,如果T新<T新4,控制第四制冷模块停机;上述T新1<T新2<T新3<T新4。
所述的模块化飞机地面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中,步骤S430具体包括,所述控制器接受到出风温度传感器反馈的实际出风温度T4并与T3和△T作比较,如果T4>(T3+△T),控制电加热器功率调节器卸载运行,降低电加热器发热量;如果T4<(T3-△T);控制电加热器功率调节器加载运行,提高电加热器发热量;如果(T3-△T)≤T4(T3+△T),控制电加热器功率调节器既不加载也不卸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00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