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压悬置的对中壳体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28403.5 | 申请日: | 2017-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6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白天明;延虎;张明华;和燕萍;李长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凯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刘佳 |
地址: | 401533 重庆市合***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 悬置 壳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压悬置的对中壳体,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在所述上壳体(1)的上端壁上设有一个通孔,沿所述通孔的边沿均匀设有四个对位板(11),每个所述对位板(11)上都设有把手(12),所述把手(12)水平穿设出上壳体(1)的对应位置,在所述上壳体(1)内侧壁对应把手(12)的穿设位置处设有弹簧(13),所述弹簧(13)套设在把手(12)上;在所述下壳体(2)上端的边沿处沿下壳体(2)的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四个挡板(21)。本发明设置对位板、挡块等相关部件,在保证竖直方向的对中以外,还保证了水平方向的对中,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提高了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压悬置的对中壳体。
背景技术
汽车用的液压悬置壳体,通过工作压装在一起,现目前在设计上,下壳体有一个缺口,导致该缺口处强度最弱,在挤压上壳体和中间芯子往相反方向移动时,缺口处最先变形,会导致最终压装成型的悬置总成会有一定的偏心,导致尺寸超差,影响产品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便于对中液压悬置的对中壳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液压悬置的对中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在所述上壳体的上端壁上设有一个通孔,沿所述通孔的边沿均匀设有四个对位板,每个所述对位板上都设有把手,所述把手水平穿设出上壳体的对应位置,在所述上壳体内侧壁对应把手的穿设位置处设有弹簧,所述弹簧套设在把手上,该弹簧的一端与对位板的对应位置抵接,另一端与上壳体内侧壁的对应位置抵接;在所述下壳体上端的边沿处沿下壳体的圆周方向均匀设有四个挡板,每个所述挡板均与对应下壳体上端边沿的位置处形成卡槽状结构,所述上壳体下端的边沿与下壳体上端的边沿相重合,并活动卡接在对应位置的卡槽状结构中。
采用以上结构,上壳体下端的边沿和下壳体上端的边沿相重合,表示两个壳体的中心在竖直方向上重合;四个挡板的设置,受力强度一致,在压装变形时变形也一致,避免单边受力而发生装配偏移;四个对位板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依据装配件(例如芯子)与对位板之间接触的挤压移动情况,可以观察装配件是否对中的情况;为了提高挤压移动的位移灵敏性,在对位板的把手上套设有弹簧,而把手穿设出上壳体的对应位置提供了足够的位移空间,在静止状态下,还能向外拉出把手,再放手,使对位板再次贴合装配件,能减小观察的误差,保证对中的准确率,还能检查上、下两个壳体同轴度的质量情况,提高了生产质量,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为了防止对位板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偏斜,影响对中效果,作为优选,在所述上壳体内侧壁对应把手穿设位置处的下方均设有水平设置的托板,所述托板的一端固定在上壳体内侧壁的对应位置处;对应位置的对位板与托板之间贴合滑动。
为了保证对中贴合的效果,同时也为了便于检查,作为优选,四个所述对位板的相向端上均设有圆弧段,四个所述圆弧段形成一个圆形。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对中偏差的情况,作为优选,在每个所述对位板的上端面均设有刻度线。
为了便于固定上、下两个壳体,同时分散受力的强度,防止装配单边,作为优选,所述挡板为“L”形结构,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竖直段的下端固设在下壳体上端的边沿,所述水平段水平伸向下壳体的中心方向,该水平段和竖直段与对应下壳体上端边沿的位置处形成卡槽状结构,所述上壳体下端的边沿处设有向外翻折的第一延伸段,该第一延伸段活动卡接在对应位置的卡槽状结构中。
为了适应装配的需要,同时减少窜动,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延伸段的一侧设有一段向外水平延伸的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的两端沿圆周移动,会分别与对应位置的挡板抵接限位。
有益效果:本发明设置对位板、挡块等相关部件,在保证竖直方向的对中以外,还保证了水平方向的对中,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提高了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凯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凯特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84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