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性环氧沥青颗粒、油包水基钻井液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27175.X | 申请日: | 2017-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05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傅丽;姚汉荣;李志军;郭皎河;刘树华;张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K8/035 | 分类号: | C09K8/035;C09K8/36;C08L95/00;C08L63/00;C08K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沥青 颗粒 油包水基 钻井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环氧沥青颗粒、油包水基钻井液及其制备方法。该改性环氧沥青颗粒包括由环氧沥青构成的核和由改性剂形成的壳,按质量份数计,核为7~9份,壳为1~3份;所述改性剂包括聚合硫和游离硫,改性剂中聚合硫和游离硫的重量比为3:7~7:3。该油包水基钻井液,以质量分数计,包括主乳化剂0.5%~5%,辅乳化剂0.1%~3%,有机土1%~3%,改性环氧沥青颗粒1%~5%,余量为油水基。本发明的油包水基钻井液采用了改性环氧沥青颗粒作为性能调节剂,可以在油包水基钻井液中保持很好的颗粒状态和高温变形能力,提高了封堵和降滤失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钻井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性环氧沥青颗粒及其制备方法,以及采用改性环氧沥青颗粒作为性能调节剂的油包水基钻井液。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勘探逐步向深层发展,钻遇高温高压地层的机会逐渐增加。这些都对钻井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水基钻井液相比,油基钻井液具有抗污染能力强,润滑性好,抑制性强,有利于保持井壁稳定,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油气层,易于维护等特点。油基钻井液优良的高温稳定性及抑制性,使其在钻复杂井,特别是钻高温深井和水敏性地层中,优势更加明显,能够有效地保护水敏性油气层,提高油气产量。
油基钻井液是指以油作为连续相的钻井液,分为全油基钻井液和油包水乳化钻井液。全油基钻井液中含水量多在5%以下。油包水乳化钻井液由油、水、乳化剂、降滤失剂、活度平衡剂等组成,钻井液中水含量多在5%~30%之间。但抗高温在180℃以上的油包水钻井液中的水含量一般在5%~10%,很少超过15%以上。水含量的增加,会使体系的动切力增加,流变性变好,提高携带岩屑的能力,但是会使其热稳定性和电稳定性下降。CN1660958A公开了一种合成基钻井液,尽管在150℃下老化16小时后能保持较好的流变性和电稳定性,但是含水量最高为25%。而更高温度和水含量下的使用性能未见报道。
油基钻井液虽然优点很多,但是在高温深井中应用时,与之适应的抗高温处理剂却成了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处理剂中的降滤失剂主要用于控制钻井液体系的滤失量和稳定性。针对这种高温高压的使用环境,国外研制出了一种在油基钻井液中溶解性好,抗高温能力强的油溶性聚合物颗粒降滤失剂。这种聚合物颗粒在降滤过程中能在外部形成薄且易变形的泥饼,在内部聚合物颗粒会封堵地层孔隙。虽能起到较好的降滤失效果,但价格昂贵。
沥青类产品与特种聚合物相比,价格低廉且材料来源广泛,是国内外现代钻井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剂种之一,具有良好的防塌、润滑、降低滤失和高温稳定等综合效能。然而,一般沥青会因为过度软化甚至流淌而无法满足深井下的高温作业要求。
高软化点沥青是指软化点在100℃以上,尤其是在120℃以上的沥青。高软化点沥青因其出色的抗高温能力而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高软化点沥青可以用于深层油气田的钻井作业中,作为钻井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高温条件下起到封堵、防塌,稳定井壁,降低滤失量的作用。
一般的高软化点沥青多为石油沥青、煤沥青、天然沥青等。环氧沥青是指沥青中加入环氧树脂后,经过物理共混,稳定均匀后再与固化剂发生交联反应,形成一种多组分高性能的固化物。其中,组成不同的环氧沥青,其性能不同。在整个环氧沥青中,如果环氧体系占主导,则形成不可逆的热固性材料;如果沥青体系占主导,则形成有部分热塑性的高软化点沥青。
但是,高软化点沥青颗粒在应用于钻井液体系当中时,由于颗粒变形能力相对有限,粘弹性相对较差,存在油气层孔道不规则时,不能很好地嵌入其中等问题。而且软化点越高,沥青的脆硬性越明显,难以起到良好的封堵和降滤失效果。CN102304353A和CN103013460A公开了一种将橡胶粉、天然沥青和超细碳酸钙按一定比例混合、粉碎的方法制备沥青颗粒组合物,有的还加入了聚合物纤维等。这种方法只是将橡胶粉(和\或聚合物纤维)和沥青简单地混合,二者并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难以在较宽的粘弹区间内持续发挥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71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