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的突变基因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07956.2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83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毅;杨昆;吕俊;石敏;陈云;鲜小华;梁艳玲;杜双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55 | 分类号: | C12N15/55;C12N15/82;A01H5/00;A01H6/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核酸酶 基因 osgen 突变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的突变体及其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在本发明所述的突变体中,核酸酶基因OsGEN‑L突变成osgen‑l,正常的OsGEN‑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OsGEN‑L的突变基因osgen‑l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4所示。所述突变具体为OsGEN‑L基因的第1053个碱基之后的第1个A碱基缺失,造成翻译提前终止,该突变最终导致突变体的花粉不育,可用于制备隐性雄性核不育系,在水稻的遗传改良、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中有重要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领域,具体涉及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及突变基因osgen-l,还涉及OsGEN-L基因的突变体osgen-l,以及核酸酶基因OsGEN-L基因、突变基因osgen-l及突变体osgen-l的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Oryza sativa)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我国,水稻播种面积为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而总产量却占粮食作物产量的42%以上,其重要原因就是水稻杂种优势的成功应用。
细胞核雄性不育是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核不育很难获得全不育群体,因而限制其在杂种优势中的利用。有效解决母本行中50%可育株问题是核不育利用的关键。在玉米和水稻中已通过花粉致死策略成功解决这一问题,构建了一种核不育的繁殖系统,获得100%的不育群体(Wu等,2015;Chang等,2016)。孢子体核不育基因是这个核不育繁殖系统的必需要素。
人们利用各种诱变方法,在水稻中获得新的核不育突变体。比如cyp704b2突变体来源于钴60辐射诱变,这种突变体的花药不产生成熟花粉粒,相关基因已克隆,为CYP704B2基因,编码P450家族蛋白(Li等,2010)。OsGEN-L基因编码RAD2/XPG核酸酶家族的一个成员,用RNAi干涉后造成花粉育性降低或不育,表明该基因参与调控花粉发育(Moritoh等,2005)。由于其干涉后代育性不一致,而且均为显性不育,在育种材料中难以找到恢复系,使得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收到极大限制。获得该基因的隐性突变体对其在品种改良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含有所述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的重组表达载体,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的应用,本发明的目的之四在于提供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的突变基因;本发明的目的之五在于提供该突变基因的应用。
本发明首先对粳稻日本晴成熟干种子的胚进行组培成苗,种植第1代组培苗,分单穗收获,然后种植第二代,在开花期对第二代各株系进行花粉育性观察,筛选不育株,然后用不育株同籼稻中九B进行杂交并种植F1和F2代,再用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然后对日本晴及突变体的定位区域的候选基因进行测序比对,确定突变位点;然后进行功能验证,最终获得目的基因、突变基因和突变体。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或SEQ ID NO.1所示核苷酸序列经取代、缺失或添加至少一个碱基且具有与核酸酶基因OsGEN-L功能相同的基因。
2、含有所述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的重组表达载体。
3、所述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在恢复突变体雄性核不育性状中的应用,所述突变体为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基因变异产生的雄性核不育性突变体。
4、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的突变基因,所述突变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NO.4所示。
5、所述水稻核酸酶基因OsGEN-L的突变基因在制备雄性核不育的水稻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79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件夹持移动机构
- 下一篇:具有耐盐功能的基因、其编码蛋白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