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人脸结构特征的多方向多层次双交叉鲁棒性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07911.5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71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发明(设计)人: | 樊小萌;陈志;岳文静;黄雅楠;李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40;G06K9/42;G06K9/4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00 | 代理人: | 朱小兵 |
地址: | 2100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结构 特征 多方 多层次 交叉 鲁棒性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基于人脸结构特征的多方向多层次双交叉鲁棒性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提高,而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则在90年后期,并且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实现为主;人脸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尖端的核心算法,并使识别结果具有实用化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人脸识别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同时需结合中间值处理的理论与实现,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最新应用,其核心技术的实现,展现了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化。人脸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表征特征提取以及匹配与识别。
目前现有传统算法在进行特征提取时因许多使面部图像的外观因素影响,产生显著个体差异,外观因素例如,光照变化、姿势变化、遮拦、图像模糊和表情变化等等,使得人脸识别的准确率难以提高;此外,现有的人脸识别的计算量仍然巨大,拖慢了人脸识别的速率,这种延时往往会给数据带来很大的误差,系统给人以不友好感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基于人脸结构特征的多方向多层次双交叉鲁棒性识别方法,本发明可有效的减少计算量,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和识别速度。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人脸结构特征的多方向多层次双交叉鲁棒性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输入人脸图像H(xk,yk),H(xk,yk)为灰度图像,人脸图像训练集Pk:{Pk|1,...,M},其中,M为训练集图像样本总数,k为整数且1≤k≤M;
设输入人脸图像的两眼之间距离为d,以两眼中点为坐标原点O(0,0),左右两眼的坐标值分别为(-0.5d,0)、(0.5d,0),进入步骤2;
步骤2、对步骤1的人脸图像,以O为基准,以左右各距O为d,垂直两眼连线方向的上方向取0.5d和下方向1.5d之间构成矩形区域进行剪切,得到矩形区域,该矩形区域为表情子区域,剪切后的该矩形区域的图像为表情子区域图像;
步骤3、对步骤2的表情子区域图像进行尺度变换,统一尺寸和规格后进入步骤4;
步骤4、对统一尺寸后的表情子区域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点,以其为圆心画内外两个圆,在内外圆上各取0、π、和这八个方向;
步骤5、对步骤4中像素点的八个方向上的纹理信息进行量化,分配一个唯一的十进制数:定义函数S(y):y是变量,Io、分别是点0、Ai、Bi的灰度值;Ai、Bi分别是步骤4中像素点内圆、外圆上的点,DCPi是第i方向上的纹理信息量;第0-第7方向分别指0、π、和
步骤6、对于步骤5中的DCPi,定义{DCP0,DCP2,DCP4,DCP6}作为第一子集、{DCP1,DCP3,DCP5,DCP7}作为第二子集;这两个子集构建一个十字的形状,构成双交叉模式,出现最大联合熵;
步骤7、将步骤6中的两个子集分组为两个交叉编码器,分别命名为DCP-1、DCP-2,在表情子区域图像中的像素点的代码表述为:两个交叉编码器构成总描述符DCP:DCP={DCP-1,DCP-2},由总描述符产生两个分别被映射成非重叠区域的网格编码图;在此网格编码图中计算每个区域的所有直方图,并将所有直方图连接起来,形成总体人脸表示框架,进入步骤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79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