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Cu‑Sn‑Bi轴承合金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01435.6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26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8 |
发明(设计)人: | 朱敏;陈可;曾美琴;鲁忠臣;宋凯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C22C9/02;C22C1/04;C22F1/08;B22F9/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陈文姬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电 等离子体 辅助 磨制 cu sn bi 轴承 合金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Cu‑Sn‑Bi轴承合金的方法,将Cu、Sn、Bi原始粉末按一定重量百分比进行混合,然后经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球磨获得Cu‑Sn‑Bi过饱和固溶体合金粉末,上述合金粉末经预冷压、烧结、冷轧、再结晶退火工艺,制备出接近全致密的Cu‑Sn基轴承合金。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所制备的Cu‑Sn‑Bi合金具有较高的致密度、抗拉强度和塑性,且具有较好的耐磨减摩性能。该工艺方法解决了在粉末烧结制备Cu‑Sn基轴承合金中所产生的难烧结、不致密等关键问题,有利于实现产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Cu基滑动轴承材料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Cu-Sn-Bi轴承合金的方法。
背景技术
Cu基滑动轴承材料是以Cu合金为基体,添加润滑减摩组元,利用铸造法、粉末冶金等技术制成的复合材料。Cu基轴承材料中使用最广泛的强化组元为Sn。一方面Cu与Sn能形成固溶体,产生固溶强化,有利于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强度;另一方面,Cu-Sn固溶体还可以减弱润滑油中含S化合物的腐蚀。Cu基轴承材料中使用最广泛的润滑组元为Pb,,但Pb是一种有害元素,长期使用含Pb轴承必然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因此轴承合金去Pb化势在必行。无毒的Bi与Pb性质相近,是一种低熔点金属,它与Cu不固溶,在Cu合金中基本以游离态存在,并且对合金基体强度影响较小。Cu-Bi合金在摩擦过程中当局部油膜发生破裂时,摩擦热会引起Bi在接触部位熔化渗出并形成一层起抗粘、减摩作用的保护膜。这层保护膜有利于降低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并使合金磨损量和摩擦副表面温度降低,从而改善轴承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因此,不含Pb的Cu-Sn-Bi合金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轴瓦材料,有望替代传统的Cu-Sn-Pb合金。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Cu基轴承合金通常采用铸造法和粉末冶金法来制备。但Cu-Bi为二元互不固溶体系,并且熔点、密度相差较大,采用传统的铸造法难免会产生严重的比重偏析和疏松等缺陷。而采用普通的粉末冶金法时,一方面,粉末烧结形成的离异共晶导致Bi相在Cu相的晶界处形成网状组织,割裂了铜合金基体,降低了合金的强度和韧性;另一方面,Bi与Cu的润湿性较差,在烧结过程中易产生偏聚,形成较大的Bi相。此外,处于液相的Bi在重力作用下容易沉积到合金底部,在合金中形成空隙,破坏合金基体的连续性,降低合金的力学性能。本发明采用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球磨方法对Cu、Sn、Bi粉末进行机械合金化处理,通过适当的球磨工艺,可以控制Sn和Bi基本固溶到Cu基体中,形成片状过饱和固溶体粉末。该粉末更利于烧结过程中合金致密化,避免了Bi产生偏聚或沉积于合金底部的现象,使Bi以第二相的形式均匀弥散分布于Cu基体中。
CN 102728839A专利公开了一种不含Pb的铜合金滑动材料的制造方法,该专利旨在通过添加组元Ag,在Ag-Bi共晶温度附近利用高速冷却生成Ag-Bi共晶相,从而改善Bi的形态,提高合金的摩擦学性能,但该发明对设备要求较高,同时急冷易造成Ag-Bi共晶的偏聚,对合金组织及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CN 101801567B专利公开了一种无Pb耐磨轴衬合金及其制造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在Cu-Sn-Bi合金基础上添加平均粒径小于10μm的Fe3P、Mo2Si等硬质颗粒,以改进材料的耐磨性,但该发明所制备的合金抗拉强度、延伸率普遍下降。
CN 101970701B专利公开了一种烧结铜合金滑动材料的制造方法,该专利在Cu-Bi-In系滑动材料中,通过形成尽可能纯的Bi软质相来提高合金的烧结性和耐磨耗性,但该发明制备的合金中Bi相分布取决于原始粉末的混合均匀程度,在实际操作时,这一点很难保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球磨制备Cu-Sn-Bi轴承合金的方法,解决了Cu-Sn-Bi轴承合金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难烧结、不致密等关键问题,有利于推向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14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油发动机电控节能器
- 下一篇:扬谷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