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9555.7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68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高自良;王元勋;李庆;胡葆华;孟凡民;迟鹏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11/96 | 分类号: | C07D311/96;C07D405/04;C07D405/10;C07D405/14;C07D407/04;C07D407/12;C09K11/06;H01L51/54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郑素娟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电致发光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如下式所示的分子结构,其中A选自芘或荧蒽,R1选自氢、含有氮、氧、硫原子中的至少一种且碳原子数为5‑60的芳香族杂环基、碳原子数为5‑60的多环芳基共轭结构基团中的一种,R2选自含有氮、氧、硫原子中的至少一种且碳原子数为5‑60的芳香族杂环基、碳原子数为5‑60的多环芳基共轭结构基团中的一种。本发明的材料应用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效果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螺-9,9’-氧杂蒽为核心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应用,属于有机光电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二级管(OLED)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具有自发光、广视角、响应速度快、可实现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这使其成为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的最有利竞争者,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并且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该技术已逐步走向成熟。
目前,有机电致发光技术,主要被应用在两个领域中,分别为全彩显示和白光照明,基于OLED显示技术的商品,已经逐步实现产业化,比如,在智能手机、曲面电视等商品中,已经较广泛地应用了该项技术。
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材料主要包括电极材料、电子传输材料和发光材料。目前,与红光和绿光器件相比,蓝色发光器件还不够成熟,器件寿命和效率偏低,人们正通过超净技术,封装技术,开发具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蓝光材料等来提高蓝光器件的寿命,而掺杂技术和开发具有两极结构的新型材料,则是提高器件效率的方向。
掺杂技术是通过将发光材料(客体材料)分散在其它材料(主体材料) 之中,来降低发光材料的浓度,从而避免分子间聚集和浓度淬灭,进而实现提高器件效率,改善电致发光色纯度,延长器件寿命的目的。
螺型材料,因具有相互交叉的平面构型,能够有效的避免分子聚集,从而增加材料的薄膜稳定性,通过在螺型材料的适当位点,引入不同的取代基,能够较地调节材料的光谱色,同时改善材料的热稳定性和薄膜稳定性。
螺型结构可修饰性强,开发不同种类和结构的螺型架构,并在此基础上,经过适当的化学修饰,将有希望获得性能优良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蓝色发光器件器件寿命和效率偏低的问题,提供一种以螺 -9,9’-氧杂蒽为核心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如式Ⅰ所示的分子结构:
式Ⅰ中,A选自芘或荧蒽,R1选自氢、含有氮、氧、硫原子中的至少一种且碳原子数为5-60的芳香族杂环基、碳原子数为5-60的多环芳基共轭结构基团中的一种,R2选自含有氮、氧、硫原子中的至少一种且碳原子数为5-60的芳香族杂环基、碳原子数为5-60的多环芳基共轭结构基团中的一种。
进一步,R1、R2选自以下基团中的一种:
本发明提供的材料的有益效果是:
1)该类材料分子间不易结晶、不易聚集,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分解温度都很高,容易形成良好的无定形膜;
2)本发明的材料应用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效果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3)该类材料具有合适的HOMO和LUMO能级,可以作为发光层应用在有机电致发光领域中。
本发明还要求保护含有如前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的发光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95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从绿茶中分离酯型儿茶素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1,3‑丙二磺酸酐的一锅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