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轧酸泥和碱油泥中和技术及中和产物制备高炉球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6160.1 | 申请日: | 201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603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杨大正;高军;曲余玲;侯洪宇;徐鹏飞;贾凡;胡煜晗;耿继双;张大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248 | 分类号: | C22B1/248;C02F11/12;C02F11/0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0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轧 油泥 中和 技术 产物 制备 高炉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轧酸泥和碱油泥中和技术及中和产物制备高炉氧化球团的方法,冷轧酸泥和冷轧碱油泥中和方法,包括冷轧酸泥和冷轧碱油泥中和、分离废油、制备中和粉料、制备氯化钠和氯化钾。用冷轧酸泥和冷轧碱油泥中和料粉、精矿粉和粘结剂皂土制备高炉氧化球团,将重量比为3%~5%的冷轧酸泥和冷轧碱油泥中和料粉和重量比为97%~95%的精矿粉混合,外加1.1%~1.2%的皂土,制备高炉氧化球团。本发明使冷轧酸泥和冷轧碱油泥得到无害化处理,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成本低。同时有效利用,即回收了铁素资源,将其作为高炉球团生产原料,降低了球团生产成本,还为企业节省了冷轧酸泥和冷轧碱油泥处置费。将为钢铁企业带来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冶金企业冷轧酸碱泥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轧酸泥和碱油泥中和技术及中和产物制备高炉氧化球团的方法。
背景技术
冷轧酸泥,即冷轧厂酸再生车间沉降罐产生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的污泥,其中含有残余盐酸。沉降罐废液中盐酸含量约为11~15%,因酸泥中含有盐酸和水分,较难精确测定酸泥中的盐酸含量。酸泥的全铁含量较高,具有回收利用价值,但因酸泥中残余盐酸有腐蚀性,不能直接作为钢铁生产原料利用,目前堆存处理,造成土壤酸化、污染水源、占有土地。
冷轧碱油泥,即冷轧板退火前需用碱性脱脂剂清除板材表面的乳液,板材表面的氧化铁皮和废油被碱性脱脂剂带入清洗槽中,磁选机将含氧化铁皮和废油及碱性脱脂剂混合物收集起来即为冷轧碱油泥。冷轧碱油泥因含油且具有碱性腐蚀作用被作为危险废物处置,企业要负担处置费,而碱油泥中铁含量较高Fe,具有回收利用价值。目前碱油泥主要以填埋方式处理,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
专利CN200910044237.9,用硫酸渣制取氧化球团,将硫酸渣经高压辊磨预处理后配加磁铁精矿及有机复合膨润土,混匀后造球、干燥余热、氧化焙烧得氧化球团,不能解决处理过程中盐酸挥发环境问题。
专利CN200910198271.1,一种高温处理含酸污泥的方法,将污泥干燥后,高压压制成球,再经过1000℃以上的高温加热时间不少于1小时,严重浪费能源,而且并未对高温下产生的酸蒸汽进行有效的处理,产生污染。
专利CN 201310398285.4,一种利用废醒泥生产烧结矿的方法,在密闭的装置中对废酸泥烘焙,利用喷淋塔吸收蒸汽中的HC1,固体残余物用于烧结。非常温湿法处理,需投资建设酸泥加热装置和喷淋塔吸收装置。
专利CN201310402723.X,一种轧钢油泥清分剂及清分方法,用清分剂清洗热轧油泥过程中加入冷轧酸泥和废碱泥调节pH值,需要加入成本较高的清分剂去除热轧油泥中的油。
冷轧酸泥和冷轧碱油泥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是困扰冷轧钢铁企业的环保难题之一,如能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回收利用其中铁素资源,将其用作钢铁生产原料对钢铁企业具有重要价值。实际上目前冷轧酸泥和冷轧碱油泥均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法,大都采用堆存的方式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冷轧酸泥和碱油泥中和技术及中和产物制备高炉氧化球团方法,使冷轧酸泥和冷轧碱油泥低成本无害化处理和利用,节省了处置费,降低了钢铁企业高炉氧化球团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冷轧酸泥和冷轧碱油泥中和方法,按以下步骤完成:
(1)冷轧酸泥和冷轧碱油泥中和
将冷轧酸泥和冷轧碱油泥分别贮存在料斗中,料斗中的物料经螺旋给料机输送至搅拌桶中,冷轧酸泥、冷轧碱油泥重量比为1:5~6,按固液重量比为1:5~6加入水搅拌均匀,搅拌桶中的混合液pH值控制在6.5~7.5范围内;
(2)分离废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61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