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停车入位装置、方法和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96013.4 | 申请日: | 2017-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2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于铁勇;马立璞;李文东;张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S9/20 | 分类号: | B60S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停车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停车入位装置、方法和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汽车,汽车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之而来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难停车的问题,停车入位对于汽车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于停车入位技术掌握的不够好,尤其是在车辆较多或者道路较为狭窄的地方进行停车入位的技术更加难以掌握。可见,如何将停车入位简单化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停车入位装置,解决了如何将停车入位简单化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停车入位装置,应用于汽车,包括第一连接部、油缸、第二连接部、第一侧板、第二侧板、转轴、转轮和电机,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端与所述汽车底架的后横梁下部固定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下端与所述油缸的上端连接,所述油缸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下端,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平行分布,所述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侧板、所述转轮和所述第二侧板,所述转轮通过键连接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轴承连接,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或者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转轴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以蜗轮蜗杆形式啮合连接,所述转轮下端的边缘外露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下端边缘,所述转轮的运动方向与所述汽车的车轮的运动方向垂直。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为法兰。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完全对称。
可选的,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或者所述第二侧板上的与所述转轮不相邻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端与汽车底架后横梁下部的连接方式为螺接。
可选的,所述油缸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方式为焊接、铆接和螺接中的一种。
可选的,所述油缸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方式为焊接、铆接和螺接中的一种。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含上述的汽车停车入位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停车入位的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上述的汽车,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控制所述汽车移动,使所述汽车的纵轴线方向与停车位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形成小于45°夹角时,控制所述汽车沿所述汽车的纵轴线方向移动进入停车位;
第二步,当所述汽车的车头的最前端的中点到达所述停车位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位置时,控制所述汽车停止移动;
第三步,控制所述汽车停车入位装置的油缸中的活塞杆向下伸出,使所述汽车停车入位装置的转轮着地,以使所述汽车的后轮离开地面;
第四步,控制所述汽车停车入位装置的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蜗轮蜗杆啮合连接转轮转动,进而带动所述转轮沿着地面转动,通过所述转轮的转动,带动所述汽车转动,其中所述汽车以所述汽车的车头最前端的中心为圆心转动;
第五步,控制所述汽车转动,当所述汽车的车身完全停入停车位时,控制所述电机停止运转,控制所述活塞杆向上回收,以使所述汽车的后轮着地。
可选的,第五步包括:
控制所述汽车转动,当所述汽车的车身未完全停入停车位时,控制所述电机停止运转,控制所述活塞杆向上回收,以使所述汽车的后轮着地;控制所述汽车移动,重复第二步至第五步。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的汽车停车入位装置中所述电机带动所述转轮的转动,进一步的带动所述汽车的转动,从而解决了如何将停车入位简单化的问题,达到了简化汽车停车入位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停车入位装置在汽车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停车入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停车入位装置的油缸中的活塞杆向上回收时汽车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停车入位装置的油缸中的活塞杆向下伸出时汽车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停车入位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停车的方法的功能实现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60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