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资源映射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4760.6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319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罗禾佳;皇甫幼睿;陈莹;戴胜辰;李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熊永强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资源 映射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资源映射方法及其装置,其中方法包括:网络设备对调制符号集合进行嵌套结构映射得到第一资源块,所述调制符号集合携带至少一个用户设备中每个用户设备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一资源块上承载同一用户设备的调制符号连续;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第一资源块进行重构得到第二资源块,所述第二资源块上承载同一用户设备的调制符号不连续;所述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二资源块映射到时频资源上,以使用户设备根据所述时频资源获取所述调制符号集合。采用本申请,使得接收端无需计算便能在同一聚合等级的候选位置中找到信噪比相近的符号对,有利于接收端的盲检。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领域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资源映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无线通信协议中,新空口(英文:New Radio,简称:NR)的下行控制信息(英文: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简称:DCI)的编码方式已经确定为极性(Polar)码。在NR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英文: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简称:PDCCH)中提出嵌套结构(英文:nested structure),其具有同一个资源元素(英文:Resource Element,简称:RE)会出现在不同聚合等级(英文:Aggregation Level,简称:AL)中的特性,不同聚合等级所包括的候选位置(英文:candidate)数量有所不同。
目前,提出了一种基于Polar码的PDCCH盲检方案,其发送流程可参见图1。基站首先对待发送DCI进行循环冗余检验(英文:Cyclical Redundancy Check,简称:CRC)编码,得到CRC序列,然后采用无线网络临时标识(英文: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简称:RNTI)相关序列对CRC序列中的冻结位(英文:frozen)/奇偶检验冻结位(英文:ParityCheck frozen,简称:PC frozen)进行加扰,得到RNTI加扰的CRC序列,RNTI相关序列可以是RNTI的简单复制,也可以是RNTI的函数,例如以RNTI为种子生成的随机序列。然后基站将RNTI加扰的CRC序列与上述DCI进行串接,得到串接序列,再对串接序列依次进行信道编码、速率匹配(英文:Rate Matching,简称:RM)、交织(英文:interleave)、调制、映射(英文:Map)和发送流程。其中,信道编码采用Polar编码,在编码前采用RNTI相关序列对待编码序列中的frozen/PC frozen进行加扰。
该方案的接收流程可参见图2,可同时对同一聚合等级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candidate进行译码。同时译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candidate的编码后长度(N)以及待编码比特(bit)长度(K)相同,同时译码的candidate的数量不能超过宽度上限。对candidate进行译码,实际是对candidate的对数似然比(英文:Log-Likelihood Ratio,简称:LLR)进行译码。
若两个candidate的时频资源位置差异较大,输入译码器的两个LLR会有显著差异,会造成最终译码性能损失,因此输入译码器的来自不同candidate的LLR的信噪比(英文:Signal-Noise Ratio,简称:SNR)要求相同,因此在译码前,需要对LLR进行功率平衡。上述方案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法,假设两个candidate同时进行译码,第一个candidate的LLR的向量为y1,第二个candidate的LLR的向量为y2,平衡后,y1p=y1,y2p=y2*sqrt(sum(y1^2)/sum(y2^2)),然后将y1p和y2p送入上述方案的译码器进行译码。
实际上在定点位宽较小的情况下采用上述功率平衡方法,有计算开销,且功率平衡计算过程中精度会有损失,影响接收端的盲检。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47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