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于降解COD的自吸喷射式高效降解槽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1801.6 | 申请日: | 2017-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39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罗立群;黄红;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F7/16;B01F15/02;B01F5/18;B01F5/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于 降解 cod 喷射式 高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降解COD的降解槽。一种适于降解COD的自吸喷射式高效降解槽,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槽体、下导流竖筒、吸浆管、连接柱、气流分散筒、喷射栅板、上导流竖筒、连接拉杆、传动机架、传动机座、导流隔板、溢流槽、中央空心轴、放射状叶片和旋转机构;槽体内部的中央下方设有下导流竖筒,下导流竖筒经连接柱固定在槽体内部的底面上;槽体内部的中央上方设有上导流竖筒,上导流竖筒由连接拉杆与传动机架下端相连接,上导流竖筒上设有孔;上导流竖筒的下方设有喇叭状的喷射栅板,喷射栅板的上端与上导流竖筒的下端固定连接;槽体中部的中央设有气流分散筒。该降解槽可实现自动吸浆,并能充分搅拌物料,达到降解COD,或分散、混合气‑液或气‑液‑固多相物质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降解COD的自吸喷射式高效降解槽。
背景技术
在化工过程、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和矿物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降解其生产过程中的液态浆料,或分散、混合气-液或气-液-固多相物质。通常采用搅拌器或搅拌槽,但目前使用的搅拌器降解COD和多相分散、混合效果差、耗时长,造成能耗高、处理能力低,严重制约相关物料的处理效果和生产能力。
本发明借鉴了矿物加工过程中气-液-固物料混合矿化的特点,采用设有自动吸浆管、充气搅拌喷射分散与混合相结合的特点,可大幅提高气-液-固多相物料的强力混合;利用气流分散筒和喷射栅板的组合,配合上、下导流筒的作用,提高了气-液-固多相物料的弥散性,可大幅提高降解浆体中COD的效果,从而提高了降解COD的处理能力,降低了处理能耗,为化工过程、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和矿物加工过程中降解COD或分散、混合气-液或气-液-固多相物质提供了一种适用而可靠的新型工业处理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降解COD的自吸喷射式高效降解槽,该降解槽可实现自动吸浆,并能充分搅拌物料,达到降解COD,或分散、混合气-液或气-液-固多相物质的目的;具有适用性强、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连续运转的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于降解COD的自吸喷射式高效降解槽,它包括槽体1、下导流竖筒2、吸浆管3、连接柱5、气流分散筒6、喷射栅板7、上导流竖筒8、连接拉杆9、传动机架10、传动机座11、导流隔板15、溢流槽17、中央空心轴18、放射状叶片19、旋转机构;
槽体1内部的中央下方设有下导流竖筒2,下导流竖筒2经连接柱5固定在槽体内部的底面上;槽体1内部的中央上方设有上导流竖筒8,上导流竖筒8由连接拉杆9与传动机架10下端相连接,上导流竖筒8上设有孔;传动机架10置于槽体1上,并与槽体1固定连接;上导流竖筒8的下方设有喇叭状的喷射栅板7,喷射栅板7的上端与上导流竖筒8的下端固定连接,喷射栅板7上设有喷射孔;槽体1中部的中央设有气流分散筒6,气流分散筒6位于喷射栅板7的下方,气流分散筒6经拉杆与喷射栅板7相连接,并气流分散筒6可上下调节;气流分散筒6位于下导流竖筒2的上方;
传动机架10上设有传动机座11,中央空心轴18的上部由轴承安装在传动机座11上,中央空心轴18的上端部与旋转机构相连;中央空心轴18的下部置于槽体1内部中心,中央空心轴18的下部穿过传动机架10、上导流竖筒8、喷射栅板7、气流分散筒6,中央空心轴18下部设有放射状叶片19,在放射状叶片19之间的中央空心轴18上设有多个通气小孔,通气小孔与中央空心轴18内的孔相通,中央空心轴18内的孔与气源相连;放射状叶片19的下部位于下导流竖筒2内;
槽体1外缘下部设有进浆口3,进浆口3通过吸浆管4与槽体内部中央下方的下导流竖筒2相连通;与进浆口4异侧的槽体外缘上部设有出浆口16,出浆口16外设有出浆槽17,出浆口16的槽体1内侧设有导流隔板15,导流隔板15的截面呈L型,与槽体1内缘固定连接。
按上述技术方案,槽体1的横截面为圆形或八角形;槽体1的横截面为圆形时,所述的槽体1直径为500mm~150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18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