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半反半透型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用第三面金属膜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4405.0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24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华;方凤军;何建军;陈多;洪蒙;杜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昌南玻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10 | 分类号: | G02B1/10;G02F1/155;B60R1/02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彭永念 |
地址: | 443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半反半透型电致 变色 后视镜 第三 金属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半反半透型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用第三面金属膜,其包括依次设置的打底层、导电及反射层和保护层,其中打底层的材料为NiCr,导电及反射层的材料为Ag,保护层的材料为Cr。其中打底层厚度20~100nm;导电及反射层厚度10~100nm;保护层厚度5~20nm;本发明通过选择成本更低的金属膜,可以将汽车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用第三面金属膜玻璃在保证电阻的前提下,将反射率控制在70%左右;提升膜层的附着力;避免膜层的硫化、氧化,保证电致变色成品的变色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致变色内后视镜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半反半透型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用第三面金属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普通汽车后视镜只是充当了镜面反射的功能,没有防眩光的功能。在夜间行驶时,后续车辆的大灯反射过强,会造成驾驶者的短暂眩晕,致车祸事故频发。行车安全的诉求,出现了半反半透智能后视镜,主打行车记录和倒车雷达、以及车联网智能概念,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由各种介质膜生产的半反半透银镜、蓝镜即用于半反半透智能后视镜产品。半反半透后视镜在后视镜最主要的功能—后视方面仅仅是降低了后视镜反射率,仍然无法动态调光,仍存一定安全隐患。因安全性能要求,催生了自动防眩技术的出现以及调光后视镜产品的诞生。调光后视镜最显著特点体现在“调光”功能,即通过后视镜电子感应系统,根据环境光强弱自动调节后视镜的反射率,实现动态调光,减少眩光影响,增加驾驶的安全性。
调光技术很多种,但目前能够满足车载产品性能、寿命、环测要求,且响应速度快、安全性能比较高、并已经批量量产的仅有电致变色技术。至今为止,如奥迪、宾利、保时捷、劳斯莱斯、福特、现代、起亚、雷克萨斯、三菱、欧宝和丰田等品牌的不同款式车型都已经采用电致变色智能调光后视镜。据权威咨询机构HIS预测,电致变色内后视镜将成为中高档汽车的标配。
电致变色内后视镜基本结构多选用两片1.6mm或更厚导电钠钙玻璃制成类似液晶盒的玻璃盒,中间灌入导电和变色溶液或凝胶,然后再封口制成的盒装结构。导电玻璃中前片、后片玻璃的四个面从前到后依次成为第一面、第二面、第三面、第四面。电致变色根据后视镜后面是否加装液晶显示而分别制成半反半透型和全反型两种变色后视镜。
很多半反半透型后视镜第三面多采用非常薄的一层金属膜做导电层的同时实现半反半透目的。采用最多的半反半透型后视镜第三面金属膜是Cr+Ru/Rh +Ag结构,通过控制三层膜层的厚度,达到导电的目的的同时实现反射率、透过率的调控,实现半反半透的目的。
此结构Cr直接同玻璃接触,但Cr层应力大,附着力相对较差,易出现掉膜现象;Ru、Rh金属膜层则靶材成本高、平面靶材利用率太低、旋转靶则一次性投入过大;Ag又太软,后续清洗、异型切割、点胶、贴合等工序加工时易出现划伤而影响良率或功能;同时Ag易硫化而变色,影响金属膜的反射率、影响电致变色后视镜的响应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半反半透型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用第三面金属膜,可以提升膜层的附着力;避免膜层的硫化、氧化,保证电致变色成品的变色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半反半透型电致变色内后视镜用第三面金属膜,包括依次设置的打底层、导电及反射层和保护层,其中打底层的材料为NiCr,导电及反射层的材料为Ag,保护层的材料为Cr。
进一步地,所述打底层的厚度在20~100nm。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及反射层的10~100nm。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5~20nm。
第一层是打底层,提高玻璃基板与Ag层间的结合力,同时也对反射率有一定影响;第二层为导电及反射层,厚度不同反射率就不同;第三层是保护层,保护Ag层,对反射率也有一定影响。
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打底层厚度为60nm,导电及反射层的厚度为80nm,保护层的厚度为2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昌南玻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宜昌南玻显示器件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44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