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纳米微气泡的废气处理方法及其废气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71100.4 | 申请日: | 2017-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9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吕鸿图;骆正文;施德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纳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6 | 分类号: | B01D53/76;B01D53/50;B01D53/56;B01D53/72;B01D53/64;B01D4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刘奕晴;金光军 |
地址: | 21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气泡 废气 水体 旋流 废气处理系统 废气处理 容置空间 应用纳米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超临界水氧化 氮氧化合物 空化效应 纳米离子 氧化处理 一氧化氮 电解水 碱性水 重金属 二氧化硫 排出 去除 分解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应用纳米微气泡的废气处理方法及其废气处理系统。所述方法包含下列步骤:输入废气至容置空间;使用预定水体于容置空间中产生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以使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与废气进行分解与氧化处理,其中预定水体为纳米离子水、碱性水或电解水中的一种;驱使混合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后的废气至旋流单元,以使混合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后的废气在旋流单元中旋流;排出处理后的废气。本发明通过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与废气进行混合,从而预定水体的纳米微气泡与废气可充分地进行空化效应和超临界水氧化,从而去除废气的例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氮氧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于预定水体中产生纳米微气泡后,以对包含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或重金属等的废气进行处理,以去除废气中的污染物的应用纳米微气泡的废气处理方法及其废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空气为人类生存所必须,然而,近年来日渐加剧的空气污染,却使得人类连呼吸都有危害健康的疑虑。空气污染一般是由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燃料燃烧等活动的累积造成的,其中,工业制造所产生的废气为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工业制造的过程产生废气属难以避免,而若将产生的废气进一步以废气处理装置净化,以去除内含的有毒物质,则可以减少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应用纳米微气泡的废气处理方法及其废气处理系统,以有效地解决废气污染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纳米微气泡的废气处理方法及其废气处理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面临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纳米微气泡的废气处理方法,其包含下列步骤:输入废气至容置空间;使用预定水体在所述容置空间中产生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以使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与所述废气进行分解与氧化处理,其中预定水体为纳米离子水、碱性水或电解水中的一种;驱使混合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后的废气至旋流单元,以使混合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后的废气在旋流单元中旋流;以及排出处理后的废气。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由容置空间的底部输入废气;以及在容置空间的顶部产生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在容置空间的底部喷洒雾状的预定水体,以与废气作用;以及使与废气作用后的预定水体排放至循环水系统。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在容置空间的底部产生负离子。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应用纳米微气泡废气处理系统,其包含入风口、纳米微气泡产生装置以及气流旋动装置。入风口配置以供应废气至容置空间。纳米微气泡产生装置设置于容置空间;纳米微气泡产生装置配置以供应预定水体,并使在预定水体产生纳米微气泡,进而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与废气进行分解及氧化处理。气流旋动装置包含驱动单元及旋流单元;旋流单元连接容置空间,驱动单元介于旋流单元与容置空间之间,以接收混合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后的废气。其中,所述预定水体为纳米离子水、碱性水或电解水中的一种;其中,预定水体纳米微气泡与废气进行空化效应和超临界水氧化,从而去除废气的有害物质。
优选地,纳米微气泡产生装置包含纳米微气泡产生器;纳米微气泡产生器设置于邻近容置空间顶部,以产生包含纳米微气泡的预定水体。
优选地,纳米微气泡产生器连接循环水系统,以获得所述预定水体。
优选地,纳米微气泡产生装置更包含雾化器,其设置于邻近容置空间底部,以使预定水体为成水雾状喷洒。
优选地,雾化器连接循环水系统。
优选地,纳米离子水应用纳米微气泡废气处理系统更包含负离子发生器,其设置于邻近容置空间底部,以产生负离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纳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纳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11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