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氧化改性花生壳及其在食品中日落黄的分离检测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66355.1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7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熊春华;吝宝红;李松;何浩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81/00 | 分类号: | C08G81/00;G01N30/00;G01N21/33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冉国政 |
地址: | 31001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 超支 聚酰胺 氧化 改性 花生壳 及其 食品 日落 分离 检测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氧化改性花生壳及其在食品中日落黄的分离检测中的应用。所述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氧化改性花生壳对日落黄具有很强的吸附分离效果,同时具有优良的循环再生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氧化改性花生壳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超支化聚合物,具有多端基的″缺陷核壳″空间结构,化学反应活性高,易于改性,与相应的线型聚合物相比,拥有特殊的性能,在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超支化聚合物不仅具有与树枝聚合物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而且与树枝聚合物相比,其对合成条件要求较为温和,不需要多步合成与提纯,合成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可以实现″一锅煮式″合成,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因此,超支化聚合物越来越取代树枝化大分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目前,已合成出多种类型的超支化聚合物,如超支化聚苯、超支化聚酯、超支化聚醚、超支化聚酰胺等,并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如作为涂料、黏合剂等。
花生壳主要组成成分有纤维素、木质素及半纤维素。花生壳中粗纤维含量为65.7%~79.3%;粗脂肪含量为1.2%~1.8%;粗蛋白含量为4.8%~7.2%;可溶性糖类化合物含量为10.6%~21.2%;同时矿物质含量也较为全面,如氮1.09%、磷0.06%、钾0.57%、钙0.20%、镁0.07%、硼13mg/kg、铜10mg/kg、锌13mg/kg、铝454mg/kg、锶262mg/kg、钡16mg/kg、铁262mg/kg、锰45mg/kg、钠66mg/kg。根据刘启明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花生壳中的纤维素大部分是葡萄糖和木糖,含有较多半乳糖和相对较少的阿拉伯糖,已糖与戊糖的比为3.4∶1;纤维素是很多个含酚羟基的单糖组成的高分子聚合体;单糖酚羟基上的氢原子十分活跃,可以除去重金属离子和染料等。
日落黄作为一种常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具有色泽鲜明艳丽,性质稳定不易变化,附着色彩能力强,不易褪色,成本低等优点,广范应用于食品加工。但是由于日落黄是以苯、甲苯、萘等为原料经化学合成而来,体内代谢形成致癌性物质萘胺和a一氨基萘酚,含量超标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准确检测食品中日落黄的含量对于人体健康、社会和谐有很大价值。
传统的测定方法有薄层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扫描分析比值波谱法、或示波极谱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导数吸附伏安法等,它们都各有其特点。但是目前尚未有很好的从食品中分离检测日落黄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缺点,提供了一种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氧化改性花生壳,以达到有效从食品中分离检测日落黄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氧化改性花生壳,所述改性花生壳采用如下方法制备:
花生壳的预处理,将花生壳洗净、烘干后制成粉末;
花生壳的碱化:将花生壳粉末浸泡在碱液中,得到碱化花生壳粉末;
花生壳的氧化:将碱化后的花生壳粉末与高碘酸钠反应,得到氧化花生壳粉末;
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的制备:冰浴下向二乙烯三胺中加入丙烯酸甲酯和甲醇混合液反应,得淡黄色液;然后将该产物在60℃反应1h;然后转到油浴锅里,从100℃开始,每过一小时增加二十摄氏度共油浴3h,得到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
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氧化花生壳:向氧化花生壳粉末加入去离子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进行反应,得到端氨基超支化聚酰胺氧化改性花生壳。
进一步,花生壳的碱化时,将预处理得到的花生壳粉末倒入三颈瓶内,泡在摩尔浓度为5mol/L的氢氧化钠溶剂,隔日后用100目尼龙纱布滤去碱液;之后用去离子水冲洗数遍直至洗出液测量显示中性,放置真空干燥箱中除水烘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商大学,未经浙江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635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