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压铸造铝车轮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3274.6 | 申请日: | 2017-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4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庆;李鸿标;汪熙;李昌海;赵永旺;周洪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8/04 | 分类号: | B22D18/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6318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压 铸造 车轮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铸造模具,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消除低压铸造铝车轮R角热节位置缺陷的模具。
背景技术
铝车轮要兼顾外观与安全的双重要求,这对各车轮生产厂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现阶段,约80%的铝车轮采用低压铸造成形工艺,该方法采用中心底注的方式,高温铝液在外界压力的驱动下进入模具,并在型腔中完成最终的凝固成形,从而获得尺寸、性能均达标的合格铸件。对于车轮造型而言,轮辐与轮辋交接R角处结构十分厚大,是典型的铸造热节,也是目前生产中的难点与重点所在。大量实践表明:R角位置缺陷造成的废品占总比例的7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该处铸件壁厚,热量在此过于集中,造成铝液凝固速度缓慢,而前端轮辐壁厚相对较薄,凝固快,早早的将铝液流动通道堵塞,从而妨碍了对热节的有效补缩,导致出现缩松、缩孔等成形缺陷;此外,较低的过冷度会造成铸件结晶粗大,组织不致密,力学性能低下,很难通过后续的可靠性试验,影响了车轮的安全性能。同时,漫长的凝固过程延长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成本,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如何解决R角位置的成形问题是摆在众多车轮工艺人员面前的一项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压铸造铝车轮模具,可有针对性的加强R角位置热节的冷却强度,并构建利于车轮顺序凝固的模具温度分布,从而解决生产中易出现的缩松、缩孔、力学性能低下等缺陷,提高成品率;缩短工艺周期,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实现车轮的高效生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压铸造铝车轮模具,包括顶模、边模、底模、水管接头、盖板、隔板、保温石棉。
顶模背腔分为三部分:轮辋区域的背腔线呈开口状,顶模壁厚由下至上15-25mm递增;轮辐区域的背腔随形加工,顶模设置为等壁厚,壁厚20-30mm;针对轮辋与轮辐连接的R角位置,顶模设置凸台,凸台轴向壁厚为40-60mm,径向壁厚在30-50mm。
凸台顶部设置为平面,侧部为锥面,并分别与相邻部位倒圆角光滑过渡。在凸台上设置U型截面环形水道,环形水道中间用隔板分成两部分。所述隔板为两块L型截面金属片,位置靠近于轮辐一侧,减弱对轮辐内侧的冷却。环形水道上设置盖板,盖板焊接密封在环形水道,保证不能漏水。
环形水道的盖板上设置水孔,水孔焊接进水管接头、出水管接头;进水管接头、出水管接头为两进两出,二者呈180°交叉对称分布,以保证冷却的均匀性;水管接头均选用不锈钢材料制作,减少锈蚀风险,提高使用寿命。
轮辋与轮辐连接的热节R角处设置的凸台,凸台上侧轮辋的下端设置上隔热槽,垂直于轮辋型面,并在内部塞满保温石棉;凸台下侧轮辐末端设置下隔热槽,垂直于轮辐,并在槽内塞满保温石棉。
在车轮浇注开始后,轮辋及以上部分一般在40-60s内即完成凝固结晶,之后便可开启R角位置的冷却,然后在保压结束前20-30s内关闭,冷却水流量一般设定为200-300L/h,水温为30℃左右,通过冷却水在水道内的高速循环流通,带走厚大热节位置聚集的热量,从而实现了高温铝液的快速凝固结晶,按上述工艺即可实现车轮铸件稳定、顺畅的生产。
本发明改进了模具顶模及冷却装置,通过对壁厚分段,构建了利于铸件顺序凝固的温度梯度。在轮辋与轮辐连接的R角处设计了环形水冷装置,有针对性的对热节位置实现了快速降温,其冷却能力更强,冷却范围更加精确,并不会对相邻薄壁部位产生不良影响,确保了铝液的顺畅补缩;消除了热节易出现的缩松、缩孔、力学性能低下等缺陷,提升了成品率的同时也大幅度改善了车轮的安全性能;此外,单件的工艺周期也有了明显的缩短,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新型的低压铸造车轮模具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顶模R角位置冷却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模,11-凸台,12-环形水道,13-上隔热槽,14-下隔热槽,15-水道隔断,2-边模,3-底模,4-水管接头,41-进水管接头,42-出水管接头,5-盖板,51-圆形水孔,6-隔板,7-保温石棉。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低压铸造铝车轮模具,包括顶模1、边模2、底模3、水管接头4、盖板5、隔板6、保温石棉7。
顶模1背腔分为三部分:轮辋区域的背腔线呈开口状,顶模壁厚由下至上15-25mm递增;轮辐区域的背腔随形加工,顶模设置为等壁厚,壁厚20-30mm;针对轮辋与轮辐连接的R角位置,顶模设置凸台11,凸台11轴向壁厚为40-60mm,径向壁厚在30-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32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3D对战游戏装置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边模限位块及包括其的铸造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