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进气道总成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0028.5 | 申请日: | 2017-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08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杨华波;吴文海;罗海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 | 分类号: | F02M3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进气道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进气道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轻型卡车绝大部分车型都采用背式高位进气,由于高处空气质量较好,因此其进气口位置设置的位置较高。但是这种进气道是裸露外面的,在阴雨天气时进气道会被雨淋,而雨水容易随着空气从进气风口处进入进气道内,引起空滤器进水,空气阻力报警器报警,导致发动机无法进气,影响整车的动力性。如图1和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进气道总成的示意图,进气道总成包括主体1'、进气格栅2'和波纹管3',主体1'的侧面设有进气口11',进气格栅2'固定在进气口11'上,主体1'设有贯穿两侧面的支撑柱12',支撑柱12'支撑主体1'的侧壁,对主体1'起到防吸瘪的效果。由于进气格栅2'无法阻挡雨水进入主体1',导致空滤器进水,空气阻力报警器报警,导致发动机无法进气,影响整车的动力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阴雨天进气道容易进水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进气道总成,包括主体和波纹管,所述主体的一端设有进气口,所述主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波纹管连接,所述波纹管连接所述主体和驾驶室,其中,还包括:
罩设在所述主体上的端帽,所述端帽的底沿低于所述进气口,所述端帽和所述主体之间具有通气间隙。
优选地,所述端帽的开口处设有缺口。
优选地,所述进气口位于所述主体远离所述波纹管的一端的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主体的侧面设有第一阶梯面,所述第一阶梯面从所述进气口向所述波纹管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端帽设有与所述第一阶梯面配合的第二阶梯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阶梯面上设有方形的加强槽。
优选地,所述端帽上设有加强筋。
优选地,所述端帽的前后面设有与所述主体螺接的固定孔。
优选地,所述端帽上设有与所述主体配合的固定凹槽,所述固定孔位于所述固定凹槽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进气道总成,包括主体和波纹管,主体的一端设有进气口,主体的另一端与波纹管连接,波纹管连接主体和驾驶室,其中,还包括罩设在主体上的端帽,端帽的底沿低于进气口,端帽和主体之间具有通气间隙。进气时,空气从通气间隙进入端帽和主体的缝隙中,由于进气口高于端帽的底沿,空气需要向上流动,才能进入进气口中。通过该结构可以在雨天防止进气道总成进水,空气在向上进入进气口的过程中,雨水受重力下落,分离空气和雨水,避免雨水进入进气道总成中。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进气道总成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进气道总成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进气道总成的示意图;
图4为主体的示意图;
图5为端帽的示意图;
图6为端帽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主体、11'-进气口、12'-支撑柱、2'-进气格栅、3'-波纹管、1-主体、11-进气口、12-第一阶梯面、13-加强槽、2-端帽、21-开口、211-缺口、22-第二阶梯面、23-加强筋、24-固定孔、25-固定凹槽、3-波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进气道总成,包括主体1、端帽2和波纹管3,主体1的一端设有进气口11,主体1的另一端与波纹管3连接,波纹管3连接主体1和驾驶室(未表示),端帽2罩设在主体1上,端帽2的底沿低于进气口11,可使端帽2罩住进气口11,端帽2和主体1之间具有通气间隙。进气时,空气从通气间隙进入端帽2和主体1的缝隙中,由于进气口11高于端帽2的底沿,空气需要向上流动,才能进入进气口11中。通过该结构可以在雨天防止进气道总成进水,空气在向上进入进气口11的过程中,雨水受重力下落,分离空气和雨水,避免雨水进入进气道总成中。
如图5和图6所示,进一步地,端帽2的开口21设有缺口211。通过设置缺口211可以增大开口21的面积,增加吸入空气的体积,提高吸气的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002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