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厌氧真菌及用其发酵水稻秸秆生产甲酸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8194.1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4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魏亚琴;王治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P7/40;C12R1/6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菌 发酵 水稻 秸秆 生产 甲酸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厌氧真菌及用其发酵水稻秸秆生产甲酸的方法,属于生物领域,该厌氧真菌(Piromyces sp.)Yak TZF,CGMCC NO:13392,具有大量产甲酸的能力。用该厌氧真菌发酵水稻秸秆生产甲酸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水稻秸秆,以厌氧真菌(Piromyces sp.)Yak TZF纯培养为接种物,同时加入复合抗生素和配制好的氯霉素,于39℃温度下厌氧培养7天,所产生甲酸浓度达到27.9mM。本发明特点在于:1.本发明方法工艺更加简便,主要是厌氧环境的保证。2.本发明方法对秸秆只需粉碎风干,不需要给秸秆去皮。3.本发明方法所产甲酸浓度很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厌氧真菌及用其发酵水稻秸秆生产甲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短缺和环境危机是制约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要问题。世界各国在努力提高现有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积极寻求新能源出路。生物质能源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中占14%左右。生物质能源以其可再生、资源丰富、价廉环保而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新的替代能源。农作物秸秆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巨大的养分,是重要的能源和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性生物资源。按热值计2吨秸秆约相当于1吨标准煤,故被称为是永不枯竭的能源,如何让农作物秸秆能源发挥最大效益,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据Smith(1984)统计,农作物秸秆在世界上的产量每年大约有20-30亿吨。其中小麦秸占21%,稻草19%,大麦秸10%,玉米秸35%,谷草5%,高粱秸5%。中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类型十分丰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我国农作物秸秆年总产量达5.5-5.7亿多吨,列世界之首,主要秸秆类型是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既可缓解农村肥料、饲料、能源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又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但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量秸秆资源完全处于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率、低产出状况,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畜牧业能量饲料资源紧缺严重,解决人畜争粮,提高饲料利用率,开发利用新的饲料资源,解决能源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这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资源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Orpin 1975年首次证实瘤胃内有厌氧真菌存在时,厌氧真菌降解纤维素的能力引起了重视。反刍动物和草食动物胃肠道中的瘤胃厌氧真菌是重要的纤维降解菌之一。由于厌氧真菌菌丝具有穿透植物厚壁组织的物理降解作用以及产生一系列高活性的降解植物细胞壁的纤维素降解酶,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酯酶等多种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化学降解作用,被认为在瘤胃的木质化组织的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
厌氧真菌对底物的降解能力与菌株种属、底物种类、培养方法、分离动物的饲料和动物的地域分布都有关系,同属不同菌株的降解能力也不同。一般认为Neocallimastix属和Piromyces属降解秸秆的能力较强。
厌氧真菌可以利用的底物包括可溶性糖,如葡萄糖、果糖、纤维二糖、龙胆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等,以及纤维素、木聚糖、葡聚糖等复杂的结构性多糖,储存还有淀粉和糖原等贮存性多糖等。Neocallimastix属菌株利用的多糖种类最多,Caecomyces属对底物的利用种类最少,同属厌氧真菌的的不同菌株对各种糖类的利用能力也不一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厌氧真菌。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用上述厌氧真菌发酵水稻秸秆生产甲酸的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厌氧真菌(Piromyces sp.)Yak TZF,CGMCC NO:13392,具有大量产甲酸的能力。
用上述的厌氧真菌发酵水稻秸秆生产甲酸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水稻秸秆,以厌氧真菌(Piromyces sp.)Yak TZF纯培养为接种物,同时加入复合抗生素和配制好的氯霉素,于39℃温度下厌氧培养7天,所产生甲酸浓度达到27.9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未经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81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