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元碳化物纳米带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50092.5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6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廉培超;刘红红;李华;王波;王倩;梅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90 | 分类号: | C01B32/9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元 碳化物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元碳化物纳米带的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MAX相的材料兼具了金属和陶瓷的优良性能。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可塑性、电化学性能、自润滑性、耐磨性能,因此MAX相材料可被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及摩擦领域。但是应用于储能器件时,大尺寸的块状MAX相材料具有诸多不便,同时作为增强剂或添加剂应用于摩擦领域时大尺寸的MAX相材料的结合性能与摩擦性能相对较低,因此制备纳米级的MAX相材料尤为重要。目前制备纳米级MAX相材料的方法主要为球磨-超声剥离法,但是该制备方法过程繁琐,能耗高,周期时间长,对设备要求较高,所以设计开发一种新的纳米尺度的MAX相材料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即是针对上述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制备流程简单、绿色环保、对设备要求不高且省时、高效的纳米级材料的制备方法,利用该制备方法能够得到形貌优良、具有纳米带状结构的MAX相材料。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将MAX相材料与碱溶液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物料置于保护气氛下反应完成后分离、洗涤、干燥得到三元碳化物纳米带。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MAX相中M为过渡金属元素Ti、Nb、Zr、Hf、V、Ta、Cr、Sc、Mo中的一种或多种,A为Al、Ga、Ge、As、Cd、In、Sn、Tl、Pb中的一种或多种,X为C;M:A:X的比例有2:1:1、3:1:2、4:1:3。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碱溶液为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锂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氨水溶液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按任意比例混合得到的混合溶液。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碱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60%,MAX与配制好的碱溶液的质量比为1:130~1:300。
进一步优选的,本发明所述碱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60%。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MAX相与碱溶液的混合物料在搅拌或振荡条件下反应1~96h。
优选的,反应完的混合物料采用离心或抽滤方法分离,分离得到的物料用高纯水或去离子水洗涤,洗涤得到的物料经真空干燥或自然晾干去除水分,其中真空干燥温度不超过100℃。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保护气氛为氮气、氩气、氦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气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碱溶液直接处理块状或粉末状MAX相材料得到纳米带状的MAX,涉及到的反应设备仅有塑料瓶或适当的容量设备,因此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是一种快速、高效、节能、环保、对设备要求不高、成本低的制备方法。
(2)本发明方法制备的三元碳化物纳米带与块体的MAX相材料相比,应用于储能领域时,可提供更大的比表面积、具有更高的比容量,同时纳米结构可有效促进电子转移,具有更高的导电能力。应用于摩擦领域时:当作为润滑材料添加剂时,纳米级的MAX相材料不仅可以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易剪切的薄膜降低摩擦系数,而且可以对摩擦表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填充和修复。因此,纳米级的MAX相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摩擦性能,同时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可以使MAX相材料与其它材料具有很好的结合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原料Ti3AlC2的扫描电镜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备的Ti3AlC2纳米带的扫描电镜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备的Ti3AlC2纳米带的透射电镜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制备的Ti3AlC2纳米带及原料Ti3AlC2的XRD图。
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法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称取一定量的MAX放入塑料瓶中,接着用量筒量取配制好的碱溶液120mL放入盛有MAX的塑料瓶中,随后向瓶中通保护气氛(可以选择氮气、氩气、氦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气体),直至赶走塑料瓶中的空气,最后用封口膜将塑料瓶密封后恒温振荡直到反应完成,随后将反应的混合物料采用离心或抽滤方法分离,分离得到的物料用高纯水或去离子水洗涤,洗涤得到的物料经真空干燥或自然晾干去除水分,其中真空干燥温度不超过100℃。具体实施例见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00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