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泵送混凝土机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7960.4 | 申请日: | 2017-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8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周兆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兆弟 |
主分类号: | B28B13/02 | 分类号: | B28B13/02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陈龙 |
地址: | 3158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泵送 泵送混凝土 泵送管 侧壁 建筑技术领域 混凝土压力 泵送过程 进料压力 泵料口 模侧部 爆模 混凝土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泵送混凝土机构。包括泵送管,所述的泵送管上设有至少一个能与泵送模的侧壁相连接从而使混凝土能沿泵送模的侧壁输入到泵送模中的泵料口。本发明从泵送模侧部进料的设置,既提高了进料速度,而且显著降低了进料压力,防止因泵送过程中混凝土压力过大而导致爆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混凝土输送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泵送混凝土机构。
背景技术
混凝土管桩一般在预制厂用离心法生产。桩径有Φ300、Φ400、Φ500mm等,每节长度8m、10m、12m不等,管壁内设主筋10根~20根,外面绕以螺旋箍筋形成钢筋笼,多以C30混凝土制造。由于用离心法成型,混凝土中多余的水分由于离心力而甩出,故混凝土致密,强度高,抵抗地下水和其它腐蚀的性能好。混凝土管桩应达到设计强度100%后方可运到现场打桩。
在生产混凝土管桩时,需要将钢筋笼放入到下模中并在模具内放入混泥土布料,盖上上模后离心。现有技术在布料时采用布料车或人工布料,往往会导致混凝土浆料流到下模外面,需要人工再将其铲入到下模中,费时费力,且生产效率不高。
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分层布料式混凝土预制桩成型机[申请号:201020616965.0],包括车体、料斗和定型箱,料斗设置在车体上方,车体下方设置定型箱,定型箱的进料口与料斗的下料口相通,定型箱的上平面安装振动器,料斗底部设置前、后两个下料口,对应前、后下料口在定型箱顶部设置前、后两个进料口,每个下料口下方都设有皮带传送装置,皮带传送装置的落料端正对定型箱的进料口。通过分层布料弥补供料不足的缺陷,提高成型方桩的密实度;定型箱承受三面振动,使成型方桩的密实度大大提高且密度均匀,从而提高了方桩的整体性能;通过皮带传送装置匀速输送混凝土,并通过过渡搅拌料斗中搅拌叶轮的搅拌使混凝土密度均匀,有利于提高方桩的成型效果,保证方桩的密度均匀。但是,该方案在布料时,同样存在浆料流出到模具外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人在之前申请的专利一种预制桩泵送浇筑模具[申请号:201610031583.3],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的左下方设置有伸缩结构,所述模具本体的左上方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出气孔,所述模具本体的任意位置可开设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进料口,所述进料口与高压泵连接,所述模具本体的下方机架还均匀分布有多个震动电机,所述模具本体的内部通过定距杆设置一气囊,所述气囊的外壁上套有多个保持架,所述模具本体的前后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张拉板,所述张拉板与之间连接有钢棒,所述模具本体的前端面上还设置有一张拉丝杆,所述张拉丝杆通过拉紧张拉板将钢棒拉紧,浆料从模具进料口至下往上浇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申请人发现,该预制桩泵送浇筑模具存在以下缺陷:由于混凝土从模具本体的端部的进料口进入,只能往一个方向运动,当模具内的混凝土量逐渐增加时,会导致混凝土的输送压力不断增加,而输送速度会逐渐变慢,严重时,如输送压力过大则会将模具挤爆,俗称“爆模”。
本申请人还申请了名称为泵送混凝土装置及模具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907262.5],包括泵车及连接在泵车上的泵送管道,所述的泵送管道远离泵车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能与模具的端部形成可拆卸固定连接且能将泵送管道的端部与模具的进料口对接从而将泵车中的混凝土物料送入到模具中的连接盘组件。由于泵车与模具采用可拆卸连接,将物料直接送入模具中,实现先合模后布料,提高模具密封性能,通过模具高转速离心,从而得到高质量的预制构件。但由于该方案同样采用从模具一端向另一端输送混凝土的方式,存在输送速度慢,甚至爆模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泵送混凝土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泵送混凝土机构,包括泵送管,所述的泵送管上设有至少一个能与泵送模的侧壁相连接从而使混凝土能沿泵送模的侧壁输入到泵送模中的泵料口。
在上述的泵送混凝土机构中,所述的泵送管包括若干节相互连接的单节管,所述的单节管包括若干个沿径向相互围合的单节分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兆弟,未经周兆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79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人造盖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轻质墙板生产线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