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渐近变焦隐形眼镜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6371.4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3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武氏莲;陈炤彰;邱钰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炤彰 |
主分类号: | G02C7/04 | 分类号: | G02C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1218 | 代理人: | 翟羽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渐近 变焦 隐形眼镜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镜及其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渐近变焦隐形眼镜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隐形眼镜广泛用于校正许多不同类型之视力缺陷,包括近视及远视、散光视力误差、以及通常与老化相关联的近距离视力缺陷如老花眼视力退化等。老花眼者通常使用隐形眼镜矫正老花视力的缺陷,例如同步双焦隐形眼镜或是变焦隐形眼镜提供同心的光学区域如远视屈光力(较远物体)以及近视屈光力(较近物体),以聚焦瞳孔的可视范围,因为来自较远物体以及较近物体的光线同时聚焦于视网膜上,使用者的大脑判断并且选择较远的影像或是较近的影像。
然而,由于同步双焦隐形眼镜或是变焦隐形眼镜包括多圈的同心区域,即,远视区域以及近视区域,造成从光学区域的中心至周边区域的屈光力分布为离散(discrete)状态,而且每一圈的同心区域之宽度以及圈数必须依据使用者的瞳孔值不同做不同的设计,使得屈光力分布的离散状态更为明显,降低了使用者的视觉质量。在其它的设计中,即,在同步变焦隐形眼镜中,多个中间区域连接近视区域与远视区域,因而造成屈光力在近视区域与远视区域之间产生变化。然而在一些习知技术中,远视屈光度之区域以及近视屈光度之区域之间的连接接口不够平滑,导致隐形眼镜在这些光学区域对使用者观看影像时产生干扰。进一步地,在连接接口之表面所对应的屈光度之过渡(transition)区域形成不连续性(discontinuity),造成重迭影像,影响使用者穿戴的舒适度。
在另一些习知技术中,为了解决不连续性的问题,其于中心光学区域使用多种圆锥形曲线之组合,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在连接点位置使用高阶的几何线条,相当复杂,而且不易改善隐形眼镜中心光学区域与屈光度之不连续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式的透镜及其方法,以解决上述之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渐近变焦隐形眼镜及其制造方法,藉由前侧光学表面形成连续性的非均匀有理化塑形曲线(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NURBS)之轮廓以及配置渐近(progressive)变化的屈光度,以改善使用者的视力,并且提高隐形眼镜的设计弹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渐近变焦隐形眼镜,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光轴;一具有第一光学区域之前侧表面,以所述光轴作为所述第一光学区域的中心,所述第一光学区域包括在所述光轴附近的中心区域、环形区域、以及连接于所述中心区域与所述环形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其中所述中心区域以及所述环形区域分别设置为不同的屈光度包括远视屈光度与近视屈光度,并且所述中间区域用以渐近调整所述远视屈光度与所述近视屈光度的光功率,使所述前侧表面的所述第一光学区域在所述远视屈光度与所述近视屈光度之间的屈光度形成常态累积分布函数的型态;以及一具有第二光学区域之后侧表面,以所述光轴作为所述第二光学区域的中心,其中所述前侧表面的边缘与所述后侧表面的边缘互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前侧表面还包括一外围区域,连接于所述环形区域的外围边缘,并且所述外围区域为球面区域或是非球面区域任一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屈光度以下列公式表示:
其中,平均数μ=xc+(Wim/2),标准差σ=Wim/6;
Add为附加屈光度之系数;
x为从光轴沿着第一光学区域的径向距离;
Pc为中心区域的近视屈光度或是远视屈光度;
xc为中心区域的半径;
Wim为中间区域的宽度;
t为长度之积分变数;以及
在"±"符号中,"+"表示中心区域为远视屈光度,"-"表示中心区域为近视屈光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区域的半径xc大于或是等于零公厘,并且xc小于1公厘,所述中间区域的宽度Wim大于零公厘,并且Wim小于或是等于3公厘。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区域设置为远视屈光度且所述环形区域设置为近视屈光度,或是所述中心区域设置为近视屈光度且所述环形区域设置为远视屈光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区域的半径、所述中间区域的宽度以及所述第一光学区域之附加屈光度用以调整所述第一光学区域之屈光度的连续性常态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炤彰,未经陈炤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63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片烟分层生产线
- 下一篇:一种卷烟加香枝插入辅助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