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接头止水结构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45408.1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95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窦立军;张楠;李恒旭;石洋;房林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29/16 | 分类号: | E02D29/16;E02D29/05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益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1 | 代理人: | 余岩 |
地址: | 13001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装配式 综合 接头 止水 结构 施工 方法 | ||
一种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接头止水结构,包括相邻两节预制管廊和止水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管廊竖向相对应的各自密封面上分别预制若干凹槽,与两个密封面上的凹槽同时配合设有弹性止水密封件,在相邻管廊连接处的上表面搭接密封板,相邻预制管廊通过弹性止水密封件和密封板连成整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管廊接头止水结构是通过相互配合的相邻管廊与弹性止水夹连接,提高了一体化结构的整体性能。通过多道角形区域的阻挡,以及弹性止水夹外层的遇水膨胀橡胶层遇水膨胀,阻断了水的流入路径,水无法进入管廊内部,大大提高了管廊的防水性能,使管廊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得到了保证。维修时只需将弹性止水夹卸下来,更换新构件即可,避免了大面积开挖修复防水构造,省时省力,节约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接头止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装配式综合管廊发展迅速,与现有明挖现浇技术比较,以预制管件为主体的管廊结构,由工厂化预制件生产,不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充分保证了预制件质量,可提高现场施工效率,节能环保,降低建设成本。然而地下环境复杂不可预测,装配式管廊又长期处于其中,且不断受地下水侵蚀,管廊内设置的各种电力等工程线路对防水要求极高,不容许有任何的渗漏,管廊的使用寿命,与防水质量紧密相关。且接头防水性能是影响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在全寿命过程中的结构适用性与耐久性的关键。
目前,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接头是在管廊装配施工时做好防水处理,多采用插口工作面密封和端面密封的双胶圈密封防水构造形式。与地上建筑不同,当防水材料老化损坏,或其他不可抗力致使防水结构出现问题时,若大面积开挖,重新做装配式管廊的防水工作,则施工难度巨大,耗时费力,而且成本很高。所以只能重复进行防水维修,但这样并不能实质性解决管廊渗水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现有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接头处防水构造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效率高、防水效果好、经济适用且可拆卸式止水结构及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接头止水结构,包括相邻两节预制管廊和止水密封件,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管廊竖向相对应的各自密封面上分别预制若干凹槽,与两个密封面上的凹槽同时配合设有弹性止水密封件,在相邻管廊连接处的上表面搭接密封板,相邻预制管廊通过弹性止水密封件和密封板连成整体。
所述的弹性止水密封件为一个弹性止水夹,弹性止水夹上部是两个外展的平板,弹性止水夹中部为角形密封凸起,下部为锥形部分;所述的相邻管廊竖向相对应的各自密封面上分别预制与弹性止水夹相配合的角形密封凹槽。
所述的相邻管廊上表面加工有阶梯形凹槽,分为深槽和浅槽,所述的弹性止水夹上部平板两侧为折弯部分,折弯部分与深槽密封配合,密封板两侧同样为折弯部分,与浅槽密封配合。
所述管廊各角形密封凹槽的开口角度以及弹性止水夹中部的各角形密封凸起的角度不同,由迎水侧往上角度依次递减。
所述弹性止水夹外侧表面与管廊凹槽配合部位涂有遇水膨胀橡胶层,用于弹性止水夹与管廊凹槽表面紧密吻合。
所述的平板上面设有挤压钢条,便于挤压设备操作弹性止水夹伸入管廊密封。
一种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接头止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1、在相邻管廊竖向相对应的各自密封面上分别预制两道角形密封凹槽,凹槽开口角度自迎水面往上依次递减,在管廊上表面预制一阶梯形凹槽;
2、依照所开的凹槽,确定弹性止水夹的尺寸;
3、在工厂加工带有角形密封凹槽的预制管廊节段和弹性止水夹,弹性止水夹上表面具有两道挤压钢条;
4、现场管廊准确吊装定位后,除净凹槽中的杂物,将弹性止水夹内外表面涂防锈漆一层,在迎水侧粘一层遇水膨胀橡胶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工程学院,未经长春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54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