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玻璃滑槽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41229.0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6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佳孝;田岛裕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J10/74 | 分类号: | B60J10/74 |
代理公司: | 11112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丹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滑槽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璃滑槽,能够将其表面突起减小至最小,并防止外部装饰件剥落。玻璃滑槽包括卡固部和玻璃滑槽部。玻璃滑槽部的外侧壁与卡固部的底壁一体形成,并且外部装饰件连续地从卡固部的底壁的上端至外侧壁的下端附接于玻璃滑槽的外侧面,以覆盖外侧面。由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所形成并呈现出大于外侧壁的刚性的外部下加强件一体地形成在外侧壁的下端,以粘合至外部装饰件的下端部的内侧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于附接至车辆的门框的玻璃滑槽,其用于在门开口部与车门之间提供密封。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说明
在用于在门开口部与具有门窗框的车门之间提供密封的常规密封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开口卡固密封条附接至设置在门开口部中的凸缘,并且门密封条附接至门窗框的外缘。当车门关闭时,开口卡固密封条的管状密封部接触门窗框的突起,并且门密封条的管状密封部以及密封唇接触门开口部的外板,以密封门开口部与车门之间的间隙。
在此情况下,在车门内侧升降的门玻璃由玻璃滑槽保持,玻璃滑槽的外缘沿门窗框的内周附接,并且门玻璃在玻璃滑槽的槽内升降,玻璃滑槽具有大致U形剖面。这种玻璃滑槽在门玻璃与门窗框之间提供密封。
在车辆的侧面,玻璃滑槽、门窗框以及中柱暴露并位于门玻璃周围,因此要求改进其设计。另外,玻璃滑槽存在于门窗框与门玻璃之间,并且存在于中柱与门玻璃之间,以限定门窗框的表面与门玻璃的表面之间的间隙,该间隙在设计中是不可取的。
为了克服以上所述的问题,如图1所示,在无门窗框式的车身中,除凸缘之外门窗框的外表面被移除,以在车门12的门腰线以上自由升降门玻璃10。通过此布置方式,在车辆的侧面,在车门12的门腰线以上仅可见门玻璃10。
在此情况中,如图2所示,玻璃滑槽14包括适于在门玻璃10与门框18之间提供密封的玻璃滑槽部16,以及适于将玻璃滑槽14附接至位于门框18的端缘中的凸缘22的卡固部20(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247294)。玻璃滑槽部16具有大致U形剖面的主体,其包括外侧壁24、内侧壁26以及底壁28,以及外密封唇30与内密封唇32分别从外侧壁24与内侧壁26的末端倾斜地延伸进主体的内部空间中。外密封唇30与内密封唇32对门玻璃10提供密封。
卡固部20具有大致U形剖面,并且包括与玻璃滑槽部16的底壁28一体形成的侧壁34,形成在车身的侧面上的侧壁36,以及底壁38。密封唇40和42形成在侧壁36的外表面中,用于在车门12关闭时接触以及密封门开口部43。并且由金属形成为大致U形剖面的嵌件44嵌入侧壁34和36以及底壁38。
并且为了生产这样设置的玻璃滑槽14,玻璃滑槽部16以及卡固部20,连同嵌件44通过线性挤出同时形成。
由于玻璃滑槽14具有金属嵌件44,玻璃滑槽14的重量较大,使得其整体刚性增大。因此,当玻璃滑槽14沿门框18的外侧的弯曲表面附接至门框18的上侧,需要将挤出的玻璃滑槽14事先沿弯曲表面的弯折操作。因此,此布置方式与车辆减重相矛盾,其需要较多的劳力并增加生产成本。
以及,如图3所示,在玻璃滑槽46中,其包括适于在门玻璃10与门框之间提供密封的玻璃滑槽部48,以及适于将玻璃滑槽46附接至位于门框的端缘中的凸缘52的卡固部50,卡固部50由作为硬质材料的热塑性树脂形成,而玻璃滑槽部48由作为软质材料的热塑性弹性体形成(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4-196051)。
玻璃滑槽部48具有大致U形剖面的主体,其包括外侧壁56、内侧壁58以及底壁60,以及外密封唇62与内密封唇64分别从外侧壁56和内侧壁58的末端倾斜地延伸进主体的内部空间中。外密封唇62与内密封唇64对门玻璃10提供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合成株式会社,未经丰田合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12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机动车的天窗系统
- 下一篇:电动汽车辅助动力组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