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综合性能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1108.6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9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宋强;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N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创理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13 | 代理人: | 卫安乐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电 驱动 系统 综合 性能 评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综合性能评 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动汽车已经逐渐进入了家庭。现有的电动汽车厂商 需要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进行评价,才能确定电机驱动系统的性能能否满足使 用的需要。
电机驱动系统的综合性能评价不仅包含同一类型电机驱动系统在不同行 驶工况下的综合性能对比,而且涉及不同类型电机驱动系统在同一行驶工况 下的综合性能对比,因此,评价方法既要能够反映出同一类型电机驱动系统 性能的差异,又要反映不同类型电机驱动系统对应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然 而传统折衷型模糊决策方法对于电机驱动系统评价存在如下局限:
(1)测度工具的局限
折衷型模糊决策方法中方案的模糊效用集与参照基准间的距离测度主要 是将样本个体看作是空间中的点,通过计算空间中两点之间的距离来衡量接 近程度,是一种用于描述样本值贴近的统计量。值越小表示样本越贴近。最 常见的距离系数是明考斯基距离:
以q=2时欧氏距离为例,假设有3个样本,五个属性因子。图1为相应 样本曲线。通过欧氏距离计算得到显然计 算结果无法正确体现图中样本曲线的贴近情况,样本2与样本3尽管在数值 上贴近,但在形状方向上截然相反。所以距离系数虽然能够正确的比较样本 间的值相似程度,却不能准确的衡量样本之间的形相似程度,只能粗略和局 部地反应而不能完全反映样本其他方面的差异。
(2)决策模式的差异
在技术细节上,有两种不同的考虑:
①先对模糊指标值进行加权,然后确定模糊理想解和模糊负理想解,并 计算方案与二者之间的距离,进而排列方案的优劣次序;
②在模糊指标值基础上确定模糊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引入满意度的概 念来刻画方案与模糊理想解之间的差异,对方案在各属性上的满意加权,调 整方案的优劣次序,最终得到最大满意解。
相比较而言,前者步骤简单,但导致模糊元素非线性化,需采用近似计 算技术来提高决策效率。后者虽然步骤较多,但始终保持模糊元素的线性性 质,故能获得问题的解析性结果。
通过传统评价方法局限性分析可知,传统方法可以有效的表述同一类型 电机驱动系统的综合性能,但不能有效的表述不同类型电机驱动系统的综合 性能以及评价指标的变化趋势,而其单一的决策模式更加限制了评价方法的 有效性,大大降低了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结合电机驱动系统评价方法 的特点,改进距离测度工具和决策模式,提出更能够全面反映电机驱动系统 性能的评价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对于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评价存在的这些问题,本发明实 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综合性能评 价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综合性能评 价方法,包括:
步骤1、基于行驶工况运行效能对电机驱动系统进行台架实际测试,以 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步骤2、确定隶属函数μ(x);
步骤3、根据权重系数确定评价模型;
步骤4、针对评价模型进行模糊多属性决策;
步骤5、进行车用电机驱动系统综合性能评价。
其中,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
步骤31、确定评价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建立描述系统特征的内部独立 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步骤32、比较任意两个指标以构造判断矩阵,并通过所述判断矩阵确定 两个指标之间的重要性和重要程度;假设有n个评价指标,则可得到两两判 断矩阵A:
其中ann为任意两个评价指标之间比较得出哪个重要及重要程度;
步骤33、计算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
其中,所述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包括:第一层为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性 能;其中第一层的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性能分为了两个第二层:电机驱动 系统本身特性、与车辆的匹配特性。其中电机驱动系统本身特性又分为了四 个第三层:安全性、动力性、比功率、全转速转矩效率特性;而动力性又分 为四个第四层:连续工作特性、峰值特性、堵转特性;全转速转矩效率特性 又分为两个第四层:基速区效率、高效区效率范围。与车辆的匹配特性又分 为了两个第三层:高校区利用率、效率利用指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11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楼间对打的天线设计方法及其装置
- 下一篇:实施监护的判断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