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溶液-颗粒相转变型抗肿瘤药物传递系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8915.2 | 申请日: | 201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04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冯敏;张小英;王翠峰;吴佳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34 | 分类号: | A61K47/34;A61K47/36;A61K47/18;A61K45/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万志香;陈凌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液 颗粒 转变 肿瘤 药物 传递 系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 “溶液-颗粒”相转变型抗肿瘤药物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系统由质量比为1~5:1~3:1~5的大分子骨架、两性分子链段和连接臂组成,所述大分子骨架为聚乙烯亚胺、聚氨基酸以及壳聚糖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两性分子链段为组氨酸和半胱氨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连接臂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类和烯丙基缩水甘油基醚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聚氨基酸为聚天冬酰胺、聚谷氨酰胺以及聚赖氨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溶液-颗粒”相转变型抗肿瘤药物传递系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大分子骨架-连接臂:
将连接臂缩水甘油醚类分子溶于甲醇中得到质量体积浓度为0.01-0.5g/ml的缩水甘油醚类分子溶液,将含有氨基的大分子骨架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质量体积浓度为0.01-1g/ml的大分子骨架溶液,按体积比1:10~5:1将大分子骨架溶液在机械搅拌下缓慢滴入缩水甘油醚类分子溶液中,20-80°C反应2-12小时,随后透析纯化,冻干得大分子骨架-连接臂;
(2)、制备大分子骨架-连接臂接枝两性分子:
将两性分子链段溶解于甲醇/Tris-HCl水溶液中得到质量体积浓度为0.01-0.5g/ml的两性分子链段溶液,加入质量体积浓度为0.1-5%的偶氮二异丁腈溶解;在搅拌下将其缓慢加入到质量体积浓度为0.01-0.5g/ml的大分子骨架-连接臂水溶液中,所述两性分子链段溶液、偶氮二异丁腈溶液和大分子骨架-连接臂水溶液的体积比为1:1:1-10:1:1,在氮气保护下于20-80°C反应4-24小时,反应结束后透析纯化,冻干得大分子骨架-连接臂接枝两性分子,即为“溶液-颗粒”相转变型抗肿瘤药物传递系统;所述甲醇/Tris-HCl水溶液中甲醇与Tris-HCl的体积比为1:10~1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溶液-颗粒”相转变型抗肿瘤药物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分子骨架、两性分子链段和连接臂的质量比为1~4:1~2: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溶液-颗粒”相转变型抗肿瘤药物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分子骨架为聚乙烯亚胺,分子量为400-100000 D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溶液-颗粒”相转变型抗肿瘤药物传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分子骨架为聚氨基酸,分子量为1000-200000 Da。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溶液-颗粒”相转变型抗肿瘤药物传递系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大分子骨架-连接臂:
将连接臂缩水甘油醚类分子溶于甲醇中得到质量体积浓度为0.01-0.5g/ml的缩水甘油醚类分子溶液,将含有氨基的大分子骨架溶于去离子水中得到质量体积浓度为0.01-1g/ml的大分子骨架溶液,按体积比1:10~5:1将大分子骨架溶液在机械搅拌下缓慢滴入缩水甘油醚类分子溶液中,20-80°C反应2-12小时,随后透析纯化,冻干得大分子骨架-连接臂;
(2)、制备大分子骨架-连接臂接枝两性分子:
将两性分子链段溶解于甲醇/Tris-HCl水溶液中得到质量体积浓度为0.01-0.5g/ml的两性分子链段溶液,加入质量体积浓度为0.1-5%的偶氮二异丁腈溶解;在搅拌下将其缓慢加入到质量体积浓度为0.01-0.5g/ml的大分子骨架-连接臂水溶液中,所述两性分子链段溶液、偶氮二异丁腈溶液和大分子骨架-连接臂水溶液的体积比为1:1:1-10:1:1,在氮气保护下于20-80°C反应4-24小时,反应结束后透析纯化,冻干得大分子骨架-连接臂接枝两性分子,即为“溶液-颗粒”相转变型抗肿瘤药物传递系统;所述甲醇/Tris-HCl水溶液中甲醇与Tris-HCl的体积比为1:10~1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891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