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疏水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6805.4 | 申请日: | 2017-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740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平;倪志成;肖焱丰;夏敏;罗运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D187/00 | 分类号: | C09D187/00;D21H17/14;D21H17/46;D21H2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李爱英;杨志兵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聚酰胺 树形 分子 疏水 涂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疏水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疏水材料领域。所述疏水涂料的配方中各组分及其摩尔比为:树形分子:疏水表面改性剂=1:64~1:128;所述制备方法以聚酰胺‑胺树形分子与丙烯酸长链烷基酯为原料,通过一步迈克尔加成反应制得。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制备条件温和,所制备的疏水涂料不含氟,毒性小,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疏水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疏水材料领域。
技术背景
疏水性是固体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通常用液滴与固体之间的夹角进行衡量,即接触角。接触角越大,则固体表面的疏水性越好。通常将接触角小于90°的表面称为亲水表面,接触角大于90°的表面称为疏水表面。疏水表面因其具有许多优异的表面性能,如自清洁、防污、防腐蚀、防氧化等特性,在自清洁、流体减阻、生物医学材料等工农业生产、商业应用、国防建设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实现疏水表面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粗糙表面上修饰低表面能物质,通常用于制备疏水表面的低表面能材料主要有聚硅氧烷、氟碳化合物及其他有机物(如聚乙烯、聚苯乙烯等);二是在疏水材料表面构建类似荷叶表面的粗糙结构,制备方法有无机纳米粒子(如TiO2、SiO2、ZnO等)修饰、激光/等离子体/化学刻蚀、模板法、静电纺丝法、溶胶-凝胶、自组装、电化学沉积及化学气相沉积等许多种类。但是在上述方法中,大部分都需要对所制备表面使用进行形貌修饰,或者对所用粒子(如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粒子等)预先进行表面处理,制备过程繁琐,成本与能耗相对较高,并且部分疏水涂料含有氟等对人体有毒有害元素,这对疏水涂料的制备和使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开发一种制备简便,不含有毒元素的疏水涂料具有很大的意义。
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是一种具有三维分子结构、高度支化且高度有序的树枝状化合物,它除了具有树枝化合物的共性外,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水溶性、特殊的粘度与表面张力等特性,除了在生物医学、材料修饰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外,在废水处理、石油开采、气体净化或分离等化工领域也已展现出良好的用途。但因为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内部含有大量亲水性的酰胺基团,整体呈现亲水性,如何屏蔽内部亲水基团是将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制备为疏水涂料的一个难点。因此还未有将聚酰胺-胺树形分子应用于疏水涂料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疏水涂料;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疏水涂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不含氟元素,无需对基底提前进行表面处理。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疏水涂料,所述疏水涂料的配方中各组分及其摩尔比为:树形分子:疏水表面改性剂=1:64~1:128;
所述树形分子为表面全部为氨基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
所述疏水表面改性剂为丙烯酸长链烷基酯,其结构式如下:
n≥6;
所述丙烯酸长链烷基酯优选丙烯酸十六酯、丙烯酸十八酯或丙烯酸二十二酯。
优选的,所述树形分子为4.0代以上的聚酰胺-胺树形分子。
一种基于聚酰胺-胺树形分子的疏水涂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树形分子溶解到有机溶剂a中溶解得到浓度为3×10-3~3×10-4mol/L溶液1;
(2)将疏水表面改性剂溶解到有机溶剂b中,溶解得到浓度为0.5~0.01mol/L的溶液2;
(3)将溶液1搅拌加热至20~50℃,于氮气氛围及搅拌条件下,将溶液2以2~3s/滴的速度滴加至溶液1中,氮气气氛下恒温反应6~18h,得到溶液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68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