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探地雷达检测堆石体密实度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6780.8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88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陆俊;胡少伟;董茂干;范向前;陈徐东;明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3/12 | 分类号: | G01V3/12;G01S13/86 |
代理公司: | 南京华恒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35 | 代理人: | 宋方园 |
地址: | 21002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雷达 检测 堆石体 密实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探地雷达检测堆石体密实度的检测方法,首先选择堆石体完全密实区进行试验探测,对密实堆石体的雷达波振幅进行标定;其次以步骤(1)中同样的数据采集参数对被检测堆石体进行全面探测,数据采集时需要按照设计测线进行;(3)提取接收天线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探地雷达检测图像剖面图;(4)根据探地雷达检测图像剖面图,得出探地雷达的雷达反射波的振幅,以完全密实堆石体的雷达波的平均振幅值为基准,其余检测线雷达反射波振幅与基准振幅值作对比,分析出被测地段的整体堆石体密实度的分布情况。本发明具有无损,快速,检测深度大的特点,可高效,快速,且无损的对被测地段的堆石体密实度进行精度较高的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探地雷达检测堆石体密实度的检测方法,属于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当前,中国已建的和在建的水库总量约为10万座,大部分的水库库底采用的是回填石渣或其他岩体,并在上层采用土工膜等材料进行防渗,此种施工工艺对底部堆石体的堆积密实度要求较高,一旦密实度不足,就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上层防渗材料破坏失效,从而使库区丧失蓄水能力。
传统的检测方法为物探检测,该方法采用对被测地段开孔,放置超声波发射和接收换能器,对被测地段进行检测。采用该方法对堆石体密实度检测具有准确性高的特点。但该方法由于需对被测地段进行钻孔,若钻孔数量少,无法系统评估一个地区的堆石密实度质量,若钻孔数过多,又容易对原始地形造成破坏。同时该方法还受限于钻孔设备的质量,一旦工作任务过多,容易造成时间成本过大。
上述情况表明,采用传统的物探检测,虽然精度好,但在效率,易操作性上还有所欠缺,因此,一种简单高效,且满足精度要求的快速测试堆石体密实度的检测方法亟待产生。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探地雷达检测堆石体密实度的检测方法,由于探地雷达检测具有无损,快速,检测深度大的特点,可高效,快速,且基本无损的对被测地段的堆石体密实度进行精度较高的检测。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利用探地雷达检测堆石体密实度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选择堆石体完全密实区进行试验探测,完全密实区为筑料颗粒级配合理、接触充分、堆石体内无缝隙或空腔、止水性良好的已知区域,以固定振幅的雷达电磁波进行多次扫描探测,求取平均振幅值作为雷达数据采集时的固定标准参数,对密实堆石体的雷达波振幅进行标定;同时根据被检测堆石体的厚度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和检测天线;
(2)其次以步骤(1)中同样的数据采集参数(振幅、时窗和频率等)对被检测堆石体进行全面探测,数据采集时需要按照设计测线进行,控制检测剖面的平面绝对位置;
(3)提取接收天线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探地雷达检测图像剖面图;
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原始数据→原始数据编缉→水平均衡→零漂校正→反褶积或带通滤波→消除背景干扰信号→频率、振幅分析、偏移绕射处理→增益处理→标定剖面坐标桩号→编辑、打印输出探地雷达检测图像剖面图,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通过处理效果的比对,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步骤,以统一的处理参数和步骤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后的雷达显示剖面参数统一;
(4)根据探地雷达检测图像剖面图,得出探地雷达的雷达反射波的振幅,对堆石体内各同一介质层进行雷达波振幅标定,以完全密实堆石体的雷达波的平均振幅值为基准,其余检测线雷达反射波振幅与基准振幅值作对比,比值为α,
1)当α≤5000时,堆石体密实度良好;
2)当5000≤α≤10690时,堆石体密实度适中;
3)当α≥10690时,堆石体密实度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67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