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爆锂离子电池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2552.3 | 申请日: | 2017-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531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邓梁;郑俊荣;陈继涛;李贵彬;曹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H01M2/12;H01M1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周敏毅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爆 锂离子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防爆锂离子电池组。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高、比能量高、循环性能好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多种领域,包括电动车、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微电网、智能电网,高铁列车、航空器、舰船等。
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储能示范工程的建设实践,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有的事故已经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事故的主要危害是起火爆炸,而引起事故起火爆炸的主要原因是锂离子电池热失控。
锂离子电池爆炸,是电池内容物剧烈膨胀,形成容器性内高压,电池外壳被胀开甚至炸裂分成多碎片,电池内各种活性物质瞬间喷射,与空气中氧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引发严重火灾。
而锂离子电池形成容器性内高压,是因锂离子电池存在制造缺陷,特别是锂离子电池内短路。形成锂离子电池内短路有多种原因,例如单质金属颗粒物质污染正极或负极材料。这些颗粒物质污染的局部,锂离子电池工作时就会引起局部电子、离子传导异常,从而导致局部异常物理化学反应,该局部就可能引发高温,局部高温导致隔膜熔穿形成短路。
又如在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工艺中,工艺控制误差大,分布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存在皱褶,锂离子电池工作时的热胀冷缩效应,皱褶处可能断裂,从而在隔膜处形成内短路。而锂离子电池的制造工艺过程隔膜张力不匀,隔膜漏孔瑕疵,锂离子电池工作时的反复热胀冷缩,也都可能引起隔膜破损,造成锂离子电池内短路。
在现有技术下,一些存在缺陷的锂离子电池,内短路初期难于被发现。在锂离子电池内短路初期,局部温度升高,液相电解液汽化,汽化的电解液气体体积迅速膨胀,温度继而升高;温度升高,受热膨胀加剧,压力剧增,温度骤升,形成剧烈的化学物理反应;在定容条件下,各种反应物在压力剧增作用下,传质、传热反应速率加快,进一步增剧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
锂离子电池的活性物质,特别是电解液在外界能量催化作用下,可能发生热分解。在超过临界工作温度时,受过热作用,压力效应,就会发生分解并放出热量,这种热分解反应,一旦温度上升达到一定值(爆炸物的爆发点)时,热分解就会转化为爆炸。
在现有的技术下,锂离子电池存在引发燃烧危险源的可能,其危险在于安全阀直接向大气泄压。当缺陷电池内高压形成时,直接向大气泄放电池内部气体,这些气体含有高浓度电解液,这些电解液瞬间接触大气中的氧,便会迅速引起氧化反应。此外,电解液泄漏时与静电作用,都可能起火。而且,起火如果发生在密闭的电池箱内,有可能由燃烧转变为爆炸。
在现有技术下,锂离子电池存在引发连锁反应机制的爆炸风险。在现有电池组中,多个单体锂离子电池集成在一个电池箱内,某个单体锂离子电池一旦发生爆炸,爆炸能在爆炸物内部以恒定地传播速度持续进行,并引发多个单体锂离子电池爆炸;而一旦在大规模电池集成系统发生此种情形,有可能引发爆轰,这是一种爆炸的稳定状态,其危害及其严重。
锂离子电池爆炸,属于锂离子电池内部放热反应同时存在压力效应,这些反应往往是单体锂离子电池的内短路引起的如下反应:
1)负极的热分解,及其电解液的参与反应;
2)电解液分解的放热反应;
3)正极的热分解反应,及其电解液的参与反应。
上述三种反应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锂离子电池爆炸机理,符合爆炸理论基本规律,引起锂离子电池爆炸的直接因素是温度异常升高,压力增大。
锂离子电池爆炸机理遵循如下热失控反应步骤;
1)内短路局部发热;
2)高温引起定容的锂离子电池内压力剧增;
3)压力增加(由于传质系数增加)促进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及副反应的剧增程度;
4)继而,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加剧使热量剧增;
5)压力进一步升高(化学反应传质系数进一步加剧);
6)电芯过热,引起的恶性循环反应,最终导致电池壳定容容器压力过饱和;
7)电池壳耐压承受强度超过极限,一些焊缝或缺陷的密封结构失效,空气中氧进入,形成剧烈氧化,引发起火爆炸。
锂离子电池爆炸规律遵循以下列逻辑链:
爆炸形成是热反应加剧(热反应包括了化学反应、物理反应的传质运动)→压力增加→温度上升→热反应加剧连锁反应,热效应、压力效应、传质反应连环剧增的逻辑反应过程,最终到达临界点起火爆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255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