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乙烯功能母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13723.6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039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高凌雁;王群涛;郭锐;王日辉;许萍;石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8 | 分类号: | C08L23/08;C08L87/00;C08K13/02;C08K3/34;C08K5/20;C08K5/098;C08L23/06;C08J3/22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55400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乙烯 功能 料及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薄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乙烯功能母料及其制备方法。由下列重量份的组分组成:LLDPE聚乙烯树脂100份、抗氧剂0.15‑1.25份、硬脂酸锌0.25‑1.0份、爽滑剂0.01‑0.5份、超支化聚合物0.1‑3.0份、滑石粉0.8‑1.2份。LLDPE聚乙烯树脂为乙烯和1‑丁烯的共聚物或乙烯和1‑己烯的共聚物,密度为0.91‑0.92g/cm3,熔体质量流动速率为2‑10g/10min,超支化聚合物含有一条碳原子数为30‑80的聚乙烯烷基脂肪链,末端含8‑15个极性基团,分子量在1000‑4000。本发明能够增加薄膜的爽滑性,且有很好的拉伸强度;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材料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薄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乙烯功能母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乙烯(PE)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穿刺性、冲击性和环境友好性等,常用于食品、饮料、化妆品、电子、玩具、印刷等行业的薄膜或吹膜包装,但聚乙烯的爽滑性比较差,给生产和使用带来不便。
聚乙烯薄膜的爽滑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薄膜在使用过程中,薄膜与薄膜之间或者薄膜与设备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容易因摩擦而产生静电,会使薄膜表面磨花而失去光泽,更重要的是,包装日益高速化、自动化,大的摩擦系数造成薄膜运行阻力增加。目前,常用加入抗静电剂的方法来消除此类影响,但是,如果抗静电剂向薄膜表面迁移的速度过快或者过分析出反而会造成薄膜表面发粘,还会影响薄膜表面着色力、光学性能和卫生性能。
其次,在吹塑成膜后,薄膜层间易形成真空密合下的黏合,难以分开;另外,聚烯烃薄膜在长期存放过程中,由于薄膜间的大分子链互相渗透和缠绕,使得薄膜牢牢地黏结在一起不易分离,严重影响了薄膜的使用。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加入一定量的爽滑剂来减小薄膜间的摩擦系数,常用的爽滑剂有芥酸酰胺、油酸酰胺及乙撑双硬脂酰胺等有机衍生物等,其作用原理是有机化合物逐渐从聚烯烃内部迁移到薄膜表面,从而形成一层膜,提高薄膜的爽滑性。但是,由于在薄膜复合成卷以及包装生产的过程中,以上几种爽滑剂在膜卷内外析出量会不均匀造成摩擦系数的差异很大,从而影响正常的包装生产。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的专利号为200910116112.2,名称为一种自润滑聚乙烯薄膜的发明专利,其公开的聚乙烯薄膜采用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茂金属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芥酸酰胺或其取代物、助剂共挤吹膜成型。虽然该发明能降低薄膜的摩擦系数,但是由于芥酸酰胺或其取代物为低分子量的有机物,其爽滑作用靠爽滑剂分子向薄膜表面的迁移来决定,由于在薄膜复合成卷以及包装生产的过程中,该种爽滑剂在膜卷内外析出量会不均匀造成摩擦系数的差异很大,从而影响正常的包装生产。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的专利号为201210593901.7,名称为聚乙烯抗静电爽滑色母料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其公开的聚乙烯膜是将高压低密度聚乙烯15-25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0-35份、辛烯-乙烯聚合物30-70份、爽滑剂1-4份、消泡剂0.01-0.05份,采用的爽滑剂为油酸酰胺、芥酸酰胺或己撑双油酸酰胺,含量较高,容易析出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的专利号为200710021015.6,名称为用作聚乙烯加工助剂的超支化聚合物及合成方法的发明专利,其中所用的超支化聚合物只用作加工助剂,不能提高薄膜的爽滑性能和拉伸强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聚乙烯功能母料,能够增加薄膜的爽滑性能,且具有很好的拉伸强度;本发明还提供其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且材料环保。
本发明所述的聚乙烯功能母料,由下列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LLDPE聚乙烯树脂100份、抗氧剂0.15-1.25份、硬脂酸锌0.25~1.0份、爽滑剂0.01-0.5份、超支化聚合物0.1~3.0份、滑石粉0.8-1.2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37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