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河道治理船体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9176.4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11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韩春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春栋 |
主分类号: | B63B35/32 | 分类号: | B63B35/32;C02F9/04;E02B15/10;E02F5/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河道 治理 船体 机器人 | ||
1.一种多功能河道治理船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船体机器人主体、垃圾清理单元、曝气增氧单元、随机检测单元、智能投药单元、自动过滤单元、控制中心;
所述船体机器人主体为所述垃圾清理单元、曝气增氧单元、随机检测单元、智能投药单元、自动过滤单元的功能实现提供电能支持、架构支持和动力支持;
所述垃圾清理单元位于船体机器人主体的底部,并置于河道中,通过垃圾清理单元将河道表面及底部的固体垃圾、白色垃圾、水草清理干净,所述垃圾清理单元通过船体机器人主体提供动力,并受船体机器人主体的运动轨迹而清理河道中的垃圾;
所述曝气增氧单元位于船体机器人主体的中间部位,用于为河道进行复氧;
所述随机检测单元通过检测设备检测河水中的污染物类别及污染物含量,并将污染物参数发送至控制中心;
所述智能投药单元根据控制中心指令,开启相应药剂单元的阀门,将相应药剂投入河水中,实现对河水污染物的处理;
所述自动过滤单元由船体机器人主体提供动力,用于将河水中的固体性颗粒和大颗粒有机污染物团块进行过滤和吸附;
所述控制中心通过无线方式与曝气增氧单元、随机检测单元、智能投药单元、自动过滤单元连接,通过接收随机检测单元发送的污染物数据,控制中心向曝气增氧单元、自动过滤单元发送指令,控制曝气增氧单元、自动过滤单元的开启关闭,向智能投药单元发送开启相应药剂单元阀门的指令,使对应药剂单元的药物喷洒到河道中,实现对污染物的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河道治理船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机器人主体包括:浮体、浮体间距伸缩架、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螺旋桨、蓄电池、行进马达、雷达探测器、碰撞力传感系统;
所述浮体为两个大小一致的圆柱形橡胶气囊,所述浮体与所述浮体间距伸缩架连接,通过浮体间距伸缩架控制两个气囊的间距,以适应不同宽度的河道,所述浮体间距伸缩架为钢结构长方体支架,通过螺栓调整伸缩杆的宽度;
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固定于所述浮体间距伸缩架的顶端,与所述蓄电池连接,通过吸收太阳光能并将太阳光能转化成电能,并将电能传输至蓄电池;
所述风力发电螺旋桨固定于浮体间距伸缩架的侧面,与所述蓄电池连接,通过风力作用带动螺旋桨转动发电,并将电能传输至蓄电池;
所述蓄电池固定于浮体间距伸缩架的上部,与行进马达、雷达探测器、碰撞力传感系统、垃圾清理单元、曝气增氧单元、随机检测单元、智能投药单元、自动过滤单元连接,用于存储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螺旋桨产生的电能,并为行进马达、雷达探测器、碰撞力传感系统、垃圾清理单元、曝气增氧单元、随机检测单元、智能投药单元、自动过滤单元供电;
所述行进马达位于浮体间距伸缩架的底部,其推动叶片位于河水中,通过蓄电池的供电驱动行进马达工作,从而推动整个机器人系统行进;
所述雷达探测器与所述控制中心无线连接,用于识别控制中心设定的工作区域和工作目标,并将探测信息实时发送至控制中心;
所述碰撞力传感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船体机器人距离障碍物的距离,并在船体机器人进入设定的障碍物距离阈值范围时发出预警信息,将预警信息发送至控制中心,提示控制中心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河道治理船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清理单元包括:垃圾清理铲、垃圾拨臂、垃圾收容箱;
所述垃圾清理铲为前端为平面后端为斜面的结构,其前端全部和后端的前半部位于河水中,通过船体机器人主体的行进,垃圾清理铲铲起河道底部及河水表面的固体垃圾、白色垃圾,所述垃圾拨臂位于所述垃圾清理铲的后端,并高于水平面,当垃圾清理铲铲除的垃圾堆积到后端斜面的顶部时,垃圾拨臂将垃圾拨入垃圾收容箱,所述垃圾收容箱位于垃圾清理铲和垃圾拨臂的后侧,并置于船体机器人主体的底部中央,其开口高于水面且与垃圾清理铲后端和垃圾拨臂平齐,垃圾收容箱的底部与船体机器人主体的底部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河道治理船体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增氧单元包括:造风设备和纳米曝气管;
所述造风设备为鼓风机,通过船体机器人主体提供的电能,使鼓风机产生风力,并将风力吹向纳米曝气管,所述纳米曝气管将造风设备产生的气流通过管道进行分流,并且让气流通过纳米孔均匀分散于水中,进而为水体复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春栋,未经韩春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917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