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日本血吸虫SjZF-like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法和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3527.0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87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胡薇;张瑞祥;王吉鹏;徐斌;李健;殷明波;莫筱瑾;沈海默;张颋;党志胜;陈军虎;陈绅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9/00 | 分类号: | A61K39/00;A61P33/12;C07K14/435;G01N33/55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王正君;马莉华 |
地址: | 20002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日本 血吸虫 sjzf like 重组 抗原 蛋白 及其 制法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日本血吸虫SjZF‑like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重组抗原蛋白能诱导产生较强的免疫保护力,并且减虫率显著提高,可达54.8%,是潜在的疫苗候选靶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具体地,涉及日本血吸虫SjZF-like重组抗原蛋白及其制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引起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有大约70个国家和地区,2亿人感染此病,7亿多人面临被感染的危险,每年导致大约28万人死亡。它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大破坏性寄生虫病,同时,它也是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NTDs)。血吸虫病大部分出现在环境卫生较差的地方,而生活其中的学龄儿童是最易感的人群。
人类感染的血吸虫病大多是由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埃及血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和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引起的。曼氏血吸虫主要分布在非洲及南美洲,埃及血吸虫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而日本血吸虫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中国及东南亚。
目前中国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安徽、广西、四川和云南等地。据统计,2014年,全国血吸虫病发病数为4212,相比2013年5699的发病数下降了26.1%。截至2014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5省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4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3省尚处于疫情控制阶段。2014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病人数为11万,较2013年下降了37.5%,虽然钉螺面积较2013年无显著下降,但没有发现感染性钉螺。通过有效的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近年来整体下降,但是,数据显示我国部分局部地区仍存在较高的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中国,日本血吸虫的宿主除了人以外,还有大约40种其他的哺乳动物,血吸虫病不仅威胁人类的健康,同时还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血吸虫有非常复杂的生活史,要经历7个时期,两个宿主。毛蚴进入合适的中间宿主后,经无性生殖发育为母胞蚴和子胞蚴,再释放出尾蚴,当哺乳动物接触到疫水后,尾蚴通过入侵皮肤感染宿主从而导致寄生虫病。血吸虫感染人类后,经过5-7周的发育变为成虫,成虫进行合抱从而产卵。虫卵则通过粪便或尿液排到环境中,或者滞留在宿主体内诱发炎症。排出体外的虫卵释放毛蚴进入水环境,从而完成整个生活史。
血吸虫的成虫能在其终末宿主中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成虫会寄居在不同位置的肠系膜静脉中,其寄居位置有时则具有种间特异性。例如:日本血吸虫常寄居在小肠的肠系膜上静脉,而曼氏则位于大肠的肠系膜上静脉,但是,他们也能在不同位置间移动。慢性感染病理中,很多都是由于宿主对于虫卵的免疫作用导致的,免疫作用能使虫卵引起的肉芽肿纤维化,进一步导致受感染器官的严重损伤。
血吸虫一旦感染人类后,其发育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尾蚴入侵皮肤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尾蚴性皮炎,而虫卵造成的危害最大。成虫在肠系膜静脉排卵之后,很多虫卵随着血液到达肝脏,引发肉芽肿、肝脏纤维化及门静脉高压症。目前普遍认为,血吸虫在宿主体内发育的各个时期,都能够诱导宿主产生多种免疫反应,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进而严重影响宿主健康。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域,恶劣的环境卫生,有效健康政策及民众对疾病认识的缺失,促使血吸虫病不断扩散。由于缺少有效疫苗,血吸虫病的防控主要依赖一种药,吡喹酮,从1970s年代开始,吡喹酮已在多个地区进行了大规模使用。
吡喹酮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口服方便和成本低等特点,即使依靠这种单一用药也已经治疗了大约2.5亿人。但是已经有研究报道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抗药性,另外,吡喹酮不能有效作用于童虫。因此,新的抗血吸虫病药物的研发迫在眉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复旦大学,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35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苏云金芽胞杆菌vip1like1、vip2like1基因组合及其应用
- 大豆开花基因FL1(PRR-like)及其编码蛋白
- 一种利用RNA干扰防治红火蚁的方法及降低红火蚁抗药性的应用
- 一种利用RNA干扰防治红火蚁的方法及降低红火蚁抗药性的应用
- 基于Haar-like特征的水稻病害白穂识别方法及系统
- 用于鉴别猪蓝耳病毒经典株与NADC30-Like株的冻干微芯片、试剂盒及方法
- 一种GST-like标签蛋白在大肠杆菌表达体系中的应用
- 猪笼草wcor413-like蛋白及其应用
- 一个调控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的基因BnC04BIN2-like1及其应用
- 小麦TaC3HC4-like基因在调控小麦粒厚发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