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焦化废水生化系统处理生物载体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2763.0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57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洋;刘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宝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C02F9/14;C02F3/3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0 | 代理人: | 陶芾 |
地址: | 201900 上海市宝***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化 废水 生化 系统 处理 生物 载体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焦化废水生化系统处理生物载体,所述生物特效载体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活性炭A:25‑40%,活性炭B:25‑40%,硅藻土:20‑45%,矿渣微粉:5%‑40%。同时还提供了该生物载体在强化焦化废水生化系统处理能力方面的应用。本发明中的吸附剂是利用不同活性炭与矿渣微粉、硅藻土的组合,能够对废水中不同分子结构的污染物进行更有效的吸附,提高了单一活性炭的吸附效率,能强化焦化废水的处理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焦化废组合水处理剂,并且涉及该处理剂的具体应用。
背景技术
焦化废水是煤在高温及中温干馏、煤气净化以及化学产品精制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其中含有酚类、苯系物、多环芳烃、含氮杂环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以及氨、氰、硫氰化物等无机污染物,成分复杂,组分种类繁多,有机污染物浓度及污水色度高、毒性大,性质非常稳定,是一种典型的难降解复杂有毒工业有机废水。为满足达标排放的处理难度大,成本较高,如处理不当,将对全国水环境造成重大的危害。
焦化废水由于污染物浓度高、组分复杂、可生化性差,同时此类废水水质、水量波动很大,故焦化废水生化系统极易受到冲击,一旦受到冲击系统恢复周期较长,调节难度也较大。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执行钢铁行业排放标准GB13456-92(含焦化行业)。2012年10月1日,国家颁布了《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171-2012),以下简称新标准。新标准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监控范围上更为严格,对悬浮物、COD、氨氮、石油类和氰化物的排放要求明显提升,增加了BOD5、T-N、苯和多环芳烃的排放要求;同时,新标准也相应提升了吨产品水耗要求。针对国内焦化行业的水处理现状,该标准的严格执法将是对焦化行业的巨大挑战。基本国内所有焦化废水处理装置都必须进行升级改造,才可能满足排放要求;同时对处理设施的管理水平也必须进一步提升。
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及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
单位:mg/l(pH值除外)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标准要求,需要不断研发更好的处理焦化废水的方法。
发明内容
因此,为了强化焦化废水生化系统的处理能力,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有效处理焦化废水的特效生物载体。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该特效生物载体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焦化废水生化系统处理生物载体,所述生物特效载体包括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活性炭A:25-40%,活性炭B:25-40%,硅藻土:20-45%,矿渣微粉:5%-40%;
所述活性炭A:比表面积400-800m2/ml,孔径1000-25000nm;所述活性炭B:比表面积600-900m2/ml,孔径400-1000nm;
所述硅藻土的粒径:0.01-1.5μm,比表面积:0.5-100㎡/g;所述矿渣微粉粒径:50-1000μm,含铁10%,含硅量在0.1%-15%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焦化废水生化系统处理生物载体,优选的是,所述活性炭A的碘吸附值350-800mg/g,灰分<6%;所述活性炭B的碘吸附值>850mg/g,灰分<14%。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焦化废水生化系统处理生物载体,优选的是,所述硅藻土的粒径:0.01-1μm,比表面积:1-58㎡/g;所述硅藻土的堆密度:0.32-0.48g/ml。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焦化废水生化系统处理生物载体,优选的是,所述矿渣微粉粒径:100-500μm,含铁20%,含硅量在0.5%-1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宝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宝汇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27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潜水式净水系统
- 下一篇:逆向渗流式生物电极系统及其污染物去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