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温水杯、水瓶的保温原理在航天、航海、国防军事、交通运输、锅炉、家居、住宅中的运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02667.6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40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大明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B61D17/00;B62D25/00;B63B3/13;B63B3/14;B64C1/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6000 四川省泸州市江***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部构件 外部 保温水杯 水瓶 航海 锅炉 船舷 保温原理 国防军事 恒温状态 家居住宅 交通运输 空调能耗 冷热环境 外部形状 航天飞机 防辐射 隔热 航空母舰 车内 冷热 保暖 家居 能耗 飞船 海水 小孩 船舶 河水 航天 传递 住宅 军事 | ||
为杜绝国内外媒体屡次报道小孩被困车内昏厥热死事件的发明。特征是我们将各种类车辆利用保温水杯、水瓶的原理,将它们的外部及外部构件制成真空外部与真空外部构件,就能较好地阻止杜绝外面的冷热环境,从而较好地保持内部的恒温状态,还能达到节省并降低内部的恒温设施能耗或空调能耗的目的并杜绝上述事件的发生,此原理还适用航天飞机、飞船、空间站及航海、军事、锅炉、家居住宅等,其中船舶、舰艇、航空母舰......等它们的底部至船舷设制成真空外部,除了能杜绝河水、海水的冷热传递外,还能增加载重量。技术方案:不改变原来的外部形状、形态、结构只将其原来的外部及外部构件制成真空外部以及真空外部构件,以达到隔热保暖防辐射为目的。
技术领域:航天、航海、国防军事、交通、运输、锅炉、家居、住宅
背景技术:我们的宇宙飞机、太空飞船、卫星、航天器等在受到强烈的阳光、宇宙幅射及各种类车辆、列车以及飞机、坦克、装甲车、舰艇、船舶、锅炉、房屋等等也会受到夏天炎热的高温、冬天寒冷的风雪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保温水杯、水瓶能够保温的原理,将它们的外部制成真空的外部就能够较好地阻止杜绝外面的冷热环境从而较好保持内部的恒温壮态,并能降低内部的恒温设施耗能或空调耗能、将我们的锅炉制成真空外壳不但能阻止杜绝热源传递、分散最主要的是降低并节约内部的增温耗能。
发明内容:我们的宇宙飞机、太空飞船、卫星、航天器等会受到强烈的阳光、宇宙的幅射及各种类车辆、列车以及飞机、坦克、装甲车、舰艇、船舶、锅炉、房屋等等也会受到夏天炎热高温的幅射、冬天风雪寒冷的传递等等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保温水杯、水瓶能够保温的原理,其特征在于:将它们的外部制成真空的外部就能够较好地阻止杜绝外面的冷热环境从而较好保持内部的恒温状态,并且还能降低内部的恒温设施能耗或空调能耗,技术方案是:将车辆、飞船、房屋……等的外部,不改变原有形状、形态、结构、构件,将它们的外部以及外部构件制成真空外部以及真空外部构件,真空外部与真空外部构件的大小与原有的外部及外部构件相同,真空外部与真空外部构件的厚薄即它们内部的真空的厚度与薄度,原则上是越薄越好,但应以能够阻隔冷热温度的幅射、传导、对流为标准,从而起到隔热保暖防幅射的作用,其中船舶、舰艇、航空母舰......等它们各自的底部至船舷设制成真空外部,除了能杜绝河水、海水的冷热传递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增强浮力,从而增加了它们各自的载重量,当然它们的顶部、前后左右四面制成真空的外壳,主要作用就是阻止杜绝夏天炎热阳光的幅射冬天寒冷风雪的传递使其内部有个舒适的环境,并达到节能降温恒温的目的。
我们以车辆为例来说明:入夏以来,国内媒体连续报道多起孩子被遗留在车内被热死的悲剧。不仅国内,历年来世界各地频发这类事故。以统计数据相对完整的美国为例,每年总有几十个孩子成为这类事故的牺牲品,平均每9天发生一起。今年入夏不久,又有13起这种悲剧发生。车内为什么特别容易热死人?原因很简单,因为露天停放的汽车内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阳光直射之下所谓的温室效应可以使得车内温度快速升高,短期内就可以达到发生灾难性事故的高温状态。无论你是否具备这个知识,都值得反复提醒。比如,在一项实验中,在环境温度仅有26.7℃情况下,停放在阳光直射地方的车内温度,在2分钟内就可以升高到使人感觉闷热不适的34.6℃,10分钟就可以达超过人体体温的37.2℃,20分钟就升高到灾害性的42.8℃,1小时可高达50.6℃,深色仪表板或座位温度甚至可以达到82~93℃,足可以蒸熟鸡蛋。环境温度越高,车内温度升高越快。高温情况下,10分钟车内温度就可以达到最高温度的80%,人处在这种高温环境中,非常容易发生热射病,即所谓的严重中暑甚至死亡。尤其是孩子,体温调节能力尚未发育完善,特别容易成为这类事故的牺牲品。
车内热死孩子的事实与误区,人们对这类事故的认识存在系列误区。主要包括:
1热死还是闷死?国内媒体报道这类事故经常用“闷死”来表述事故原因。事实上,除非停车后车门窗密闭而发动机不熄火(通常为了开空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否则不会发生“闷死”人的事故。因为即便车门窗关闭,车底车内操纵装置部位总会存在一些缝隙允许氧气进入车内满足人的呼吸所需。相反,由于温室效应造成的车内高温导致热死人的事故却是“轻而易举”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大明,未经李大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266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