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术后防粘连高分子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99623.2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7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丁建勋;李建男;庄秀丽;陈学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L31/04 | 分类号: | A61L31/04;A61L31/06;A61L31/14;A61L31/16;D04H1/728;D01D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 |
地址: | 13002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术后 粘连 高分子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术后防粘连高分子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乳化剂与有机溶剂混合,得到高分子溶液;将葡聚糖与水混合,得到水相溶液;B)将所述水相溶液加入至高分子溶液中,混合乳化后,得到均质乳液;C)将所述均质乳液进行静电纺丝,得到静电纺丝纤维膜;D)将所述静电纺丝纤维膜干燥后进行紫外臭氧处理,得到术后防粘连高分子薄膜。本申请提供的术后防粘连高分子薄膜综合性能优异,能够很好地贴附于组织上,无生物毒性,对成纤维细胞和炎症因子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隔离组织达到防粘连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术后防粘连高分子 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术后腹腔黏连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国外资料报道,术后腹腔 黏连的发生率高达80%。腹腔黏连是术后腹膜进行修复的必然过程。 没有粘连就没有修复,但当其修复无序或纤维降解不全以致成为点状、 成角、索条状纤维带时,就会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如肠梗阻、不孕不 育、术后疼痛等,这使得病人不得不二次进院进行手术,不仅给病人 带来痛苦也增加了经济负担。
近年来,在术后容易发生粘连的部位植入隔离材料即防粘连材 料,已成为国际上防止术后粘连的通用做法。目前临床常用透明质酸 钠预防术后粘连,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其纯度不高、无消炎 作用,因此临床应用范围较窄。国外通常使用具有一定强度和形状的 可吸收聚乳酸类固体材料来达到隔离创面并预防和减少粘连的目的, 但由于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较差的柔韧性和抗冲击性,其防粘连效果 也并不理想。公开号为CN1241442A的中国专利将聚乙醇酸和聚乳酸 的共聚物制成薄膜,用于术后防粘连;但上述材料不仅柔韧性有限, 其降解可控性也较差,不利于应用。国际专利WO2006/100895和中国专利CN101052425A公开了以丙交酯和己内酯共聚物为组成的医用 膜,其具有很好的柔性和强度,但是材料本身的表面性能差(表面多 孔),体内粘连蛋白和细胞容易粘附在材料表面引起粘连,而且材料的 降解速率慢,完全吸收需要6个月。中国专利CN1436801A公开了一种溶液聚合法,其以甲苯、二甲苯为溶剂制备聚(D,L-乳酸)-乙醇酸 共聚物;由于其制备过程中使用的溶剂具有毒性,可能对环境和操作 人员有一定影响,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医用领域的应用。公开号为 CN1532216A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将聚酯与聚醚共混制备医用膜。然而可溶性的聚醚在体内会溶解到体液中从而从膜内流失,起不到抑制 成纤维细胞在膜表面增殖的作用。此外,以上医用膜与组织的亲附性 都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给粘连的防治带来了新的难题。
静电纺丝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优点:首先,设备简单,价 格低廉,易实现规模化生产,其主要装置包括高压电源、喷头及收集 装置,易搭建可灵活设计;其次,通过简单的调控纺丝参数,如溶剂 体系的选择、溶液浓度的确定、改变电压、溶液喷出速度等,即可得 到微观形貌及宏观性能可控的无纺布纤维材料。由于其自身的灵活性 和易操作性,静电纺丝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尤其是制 备多孔纤维薄膜应用于术后防粘连。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术后防粘连高分子薄膜及 其制备方法,本申请提供的术后防粘连高分子薄膜具有优异的柔韧性、 高度的组织亲和性,能够有效地防止创面粘连并减少细胞在膜表面的 贴附、增生和穿透。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术后防粘连高分子薄膜的制备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乳化剂与有机溶剂混合,得到高 分子溶液;将葡聚糖与水混合,得到水相溶液;
B),将所述水相溶液加入至高分子溶液中,混合乳化后,得到均 质乳液;
C),将所述均质乳液进行静电纺丝,得到静电纺丝纤维膜;
D),将所述静电纺丝纤维膜干燥后进行紫外臭氧处理,得到术后 防粘连高分子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96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装盒(补肾强身片)
- 下一篇:抗凝缓释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