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自动需求响应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8153.8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69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丹;于波;杨延春;吴亮;刘裕德;韩慎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天津节能服务有限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10 | 分类号: | G06F17/10;G06Q10/06;H02J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0301 天津市东丽***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最大 供电 能力 自动 需求 响应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自动需求响应策略,其技术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通过TSC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当前网络具备的最大供电能力;通过馈线N‑1约束模型判断当前负荷是否满足馈线N‑1约束;通过负荷调控模型计算得到调峰量最小的负荷调控方式并对配电网进行调控。本发明通过当前网络具备的最大供电能力,判断当前负荷是否满足馈线N‑1约束并对电网预期负荷超过电网最大供电能的配电网系统进行调控,实现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需求侧响应策略,使电力需求侧用户优化其用电方式,促进需求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改善电网峰谷差,提高电力供需平衡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能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自动需求响应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要素,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随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季节性、时段性负荷迅猛增长,电网峰值负荷不断攀升,电网峰谷差呈现逐步扩大趋势,部分地区的电力供需不平衡矛盾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传统满足电网高峰负荷需求的方式是增加电网装机容量,这被动造成了发电、输变电、配电建设投资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带来电网设施利用效率的低下。因此,寻求一种可行、经济、高效、环保的电网运行平衡能力调节手段迫在眉睫。
国内外研究表明,实施自动需求响应可以有效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减缓电网设施的投资压力,同时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自动需求响应是指面对日益丰富的调控对象和深度互动的调控需求,采用先进的精细化负荷调控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实现负荷最大程度地、最大精细化地参与电网优化运行。自动需求响应的对象包括各类照明、空调、电动机、电加热等负荷以及蓄冷、蓄热、蓄电等储能设备等。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需求响应实践表明,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技术措施,可以使电力需求侧用户优化其用电方式,促进需求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改善电网峰谷差,提高电力供需平衡能力。
需求侧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但负荷侧资源调度策略没有考虑电网N-1负荷转带,在智能电网及配网自动化背景下没有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需求侧响应策略。最大供电能力(total supply capability,TSC)指一定供电区域内配电网满足N–1安全准则条件下,并考虑到实际运行约束下的最大负荷供应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调控准确且能够满足配电网安全准则的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自动需求响应方法。
本发明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自动需求响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通过最大供电能力TSC计算模型计算得到当前网络具备的最大供电能力TSC0;
步骤2、通过馈线N-1约束模型判断当前负荷是否满足馈线N-1约束;
步骤3、通过负荷调控模型计算得到调峰量最小的负荷调控方式并对配电网进行调控;
所述TSC计算模型为:
MaxTSC=∑Pi
所述馈线N-1约束模型为:
MaxTSC=∑Pi
所述负荷调控模型为:
MinΔF=∑(Fmn-F′mn)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天津节能服务有限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天津节能服务有限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81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