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中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7164.4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87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景晓军;银增辉;李腾腾;张琳;刘振盛;丁雨青;付铁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F01P7/1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511356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永***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装置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中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中冷装置包括中冷器、换热器、循环水泵及控制器;换热器的冷却液出液管路上设有电动比例阀;中冷器、换热器、循环水泵组成中冷器冷却液冷却循环回路;中冷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中冷器出气管路上设有第二电动比例阀;温度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均与控制器相连;电动比例阀、循环水泵及第二电动比例阀均由控制器控制。本发明创造所述的发动机中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能够实现发动机中冷器对增压后温度以及中冷前后压差的精确控制,在保证目标值的基础上,实现中冷装置冷却液在整个试验循环中保证温度大于设定阈值,且温度和流量保持恒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发动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满足国Ⅵ排放标准试验要求的发动机中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升功率以及降低燃油消耗,增压器在发动机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发动机增压后的空气温度达130℃~150℃,甚至更高,研究表明进气增压温度每下降10℃,它的密度大约增大3%,发动机热效率约提高0.5%。为获得更高的缸内充量密度,提高功率有必要对增压后空气进行冷却。在整车上发动机采用空空冷却,即采用冷空气冷却增压后的空气。在发动机台架试验上常采用水空中冷器,通过循环冷却水来实现对发动机增压后空气温度的控制。
随着国家第六阶段排放标准的推出,其对重型车发动机试验中冷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冷机试验之前,中冷装置的冷却液大于20℃,且整个试验循环中不允许改变,此外,当额定工况点中冷后温度稳定后,冷却液流量保持不变。目前已有的水冷中冷器大多通过直接控制冷却水的流量或者温度来实现中冷后的温度控制,这些装置已经不满足国家第六阶段排放标准中试验规程的要求。因此,开发一种满足国Ⅵ排放标准试验要求的发动机中冷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发动机中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如何实现发动机中冷器对增压后温度以及中冷前后压差的精确控制,在保证目标值的基础上,实现中冷装置冷却液在整个试验循环中保证温度大于20℃,且温度和流量保持恒定。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动机中冷装置,包括中冷器(1)、换热器(11)、循环水泵(13)及控制器(12);
所述换热器(11)的冷却液出液管路(8)上设有电动比例阀(9);
所述中冷器(1)、换热器(11)、循环水泵(13)组成中冷器(1)冷却液冷却循环回路;
所述中冷装置还包括检测所述中冷器(1)冷却液入口温度及所述中冷器(1)排气口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及检测所述中冷器(1)的进气口、出气口压差的压力传感器;所述中冷器(1)出气管路上设有第二电动比例阀(14);
所述温度传感器及压力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12)相连;
所述电动比例阀(9)、循环水泵(13)及第二电动比例阀(14)均由所述控制器(12)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中冷器(1)、换热器(11)、循环水泵(13)形成的中冷器(1)冷却液冷却循环回路上设有加热器(10),所述加热器(10)由所述控制器(12)控制。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水箱(2);
所述水箱(2)、中冷器(1)、换热器(11)、循环水泵(13)依次设置形成中冷器(1)的冷却液冷却循环回路;
所述换热器(11)的冷却液进液管路(7)通过注水常闭电磁阀(6)与所述水箱(2)相连;
所述水箱(2)内设有液位传感器(5),所述液位传感器(5)与所述控制器(12)相连;所述注水常闭电磁阀(6)由所述控制器(12)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未经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广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71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