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贴片式生理多参数监测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6999.8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15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张跃;张烈帅;雷夏飞;冯治蒙;潘俊俊;肖志博;张拓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岩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205 | 分类号: | A61B5/0205;A61B5/0402;A61B5/0476;A61B5/11;A61B5/1455;A61B5/00;G01D2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51805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贴片式 生理 参数 监测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贴片式生理多参数监测设备,包括适于贴附到人体皮肤上的扁平状柔性材料的壳体,所述壳体正面可以通过胶贴贴至人体皮肤上,所述壳体设置有脉搏波传感器,通过液态硅胶注射成型方式或固态硅胶模压成型方式与壳体成型为一体,所述壳体内密封装有用于处理所采集生理参数数据的电路模块,所述电路模块与所述脉搏波传感器相连。本设备使用方便,长时间佩戴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适,密闭防水性能好,连续使用时间长,且能对用户的多种生理参数进行采集与监测,数据更准确更全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生理多参数、人体姿态信息、环境多参数采集和监测的可穿戴医疗智能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贴片式生理多参数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本项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61571268)。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不断增强。各种生理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希望能够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以方便用户随时进行身体的生理参数检测。
而在发生重大灾害事故,如重大自然灾害(地震、山体滑坡等),或重大灾难如爆炸等时,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此时能否获得及时的救治可能会决定伤者的生命延续。但事故集中区的医疗资源往往有限,此时往往就需要有一个快速简捷的方式,对伤者的生命特征作出快速简捷判断,以决定对伤者救治的紧急程度。
但现有产品,或便携程度不够,或只能进行相对单一生理参数的采集与监测。故,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生理多参数监测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与设备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贴片式生理多参数监测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贴片式生理多参数监测设备,包括适于贴附到人体皮肤上的扁平状柔性材料的壳体,所述壳体正面可以通过胶贴贴至人体皮肤上,所述壳体的正面和/或背面设置有脉搏波传感器,通过液态硅胶注射成型方式或固态硅胶模压成型方式与壳体成型为一体,所述壳体内密封装有用于处理所采集生理参数数据的电路模块,所述电路模块与所述脉搏波传感器相连。
所述壳体的正面为穿戴时与皮肤相接触的一面;穿戴时不与皮肤接触的其他面为壳体的背面(包括正背面与侧面)。
根据所述脉搏波传感器设置在壳体的不同位置,可以通过胶贴将监测设备的正面贴附到人体皮肤上的不同位置。如:当脉搏波传感器设置在壳体的正面,通过胶贴将壳体的正面贴附在额头上或手腕附近时,即可直接进行脉搏波信号的采集;当脉搏波传感器设置在壳体的背面,通过胶贴将壳体的正面贴附在前胸,通过用户手指按压在脉搏波传感器上来采集脉搏波信号;当壳体的正面和背面同时设置有脉搏波传感器,可以通过胶贴将壳体的正面贴附在额头上或手腕附近,利用正面的直接采集和背面的手指按压采集进行双重采集脉搏波信号,更有利于提高脉搏波信号采集的准确性。将脉搏波传感器置于人体皮肤的不同位置,通过计算算法可获得实时动态心率、实时动态血压、动态血氧饱和度、动态呼吸频率曲线、动态最大摄氧量、动态卡路里消耗。
所述脉搏波传感器优选用光电式脉搏波传感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壳体背面设置的脉搏波传感器紧邻的触摸感应器,所述触摸感应器用于探测手指是否接触,当探测到有手指接触时,则启动壳体背面的脉搏波传感器进行采集,避免漏采;当探测到没有手指接触时,则自动关闭壳体背面的脉搏波传感器,以降低设备的功耗,延长设备的监测续航时间;所述脉搏波传感器和触摸感应器通过液态硅胶注射成型方式或固态硅胶模压成型方式与壳体成型为一体。
进一步地,还包括以可拆卸的方式密封安装在所述壳体的背面的上盖,所述上盖内设置有电池,所述电池通过所述上盖和所述壳体上对应设置的金属触点与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电路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池可从所述上盖内取出更换或为充电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岩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岩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69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