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焦磷酸测序的DNA测序装置及其测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86669.0 | 申请日: | 2017-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27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刘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菲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40 | 分类号: | C12M1/40;C12M1/36;C12M1/34;C12M1/26;C12M1/12;C12M1/02 |
代理公司: | 湖南乔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62 | 代理人: | 安曼 |
地址: |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磷酸 dna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焦磷酸测序的DNA测序装置,包括样品区、反应区和检测区;样品区包括可旋转的分离盘,分离盘包括内部设有滤膜的过滤柱;反应区包括加样架、dNTP试剂槽和反应槽,加样架上固定设有多个加样针,加样架通过直线移动装置在dNTP试剂槽和反应槽之间做往复运动,加样架的中心设有转轴,转轴通过电机带动加样架转动,加样架通过升降装置沿转轴做升降运动;反应槽设有多个反应位,反应位延伸至检测区;检测区包括生物发光检测器和旋转台,生物发光检测器可拆卸的安装在旋转台上,旋转台通过电机带动生物发光检测器转动。本发明的基于焦磷酸测序的DNA测序装置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检测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DNA测序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基于焦磷酸测序的DNA测序装置,属于基因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一、焦磷酸测序概况
焦磷酸测序技术(Pyrosequencing)是于1987年发展起来的、基于DNA合成过程中释放的焦磷酸(PPi)检测的测序技术,焦磷酸测序反应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下的,其过程中会产生与脱氧三磷酸核苷(dNTP)的聚合数目成比例的可见光,通过对可见光检测可达到测定DNA序列的目的。焦磷酸测序有两种实现方法:液相焦磷酸测序法(Liquid PhasePyrosequencing)和固相焦磷酸测序法(Solid Phase Pyrosequencing)。
液相焦磷酸测序是由4种酶催化的同一反应体系中的酶级联化学发光反应,其原理是:引物与模板DNA退火后,在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ATP硫酸化酶(ATP sμLfurylase)、荧光素酶(1uciferase)和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Apyrase)协同作用下,将引物DNA上每一个dNTP的聚合与荧光信号的释放偶联起来,通过检测荧光的释放和强度,达到实时测定DNA序列的目的(马永平等,焦磷酸测序技术及其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2003,25(2):115-117)。
液相焦磷酸测序的反应体系由反应底物、待测单链、特异性测序引物和酶构成,反应底物为5’-磷酰硫酸(APS)和荧光素(1uciferin)。液相焦磷酸测序反应过程是一个向反应体系中轮流加入4种dNTP参与反应的过程,每轮反应只有一种dNTP参加。如果加入的dNTP刚好能和DNA模板的下一个碱基配对,则其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被添加到测序引物的3’末端,同时释放出一个分子的焦磷酸(PPi);在ATP硫酸化酶的作用下,生成的PPi和APS结合形成ATP;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生成的ATP又和荧光素结合形成氧化荧光素,同时产生可见光。如果加入的这种dNTP刚好能和DNA模板的下面连续n个相同碱基匹配,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释放出的可见光强度应是只有1个碱基匹配时的n倍,也即反应过程中释放的光强度与相匹配的碱基数目成比例关系。如果加入的dNTP和DNA模板的下一个碱基不匹配,则上述反应不会发生,也没有可见光的释放。未参加反应的dNTP和ATP在核苷酸降解酶Apyrase的作用下降解。
每轮反应释放出的可见光通过微弱光检测装置转化,再被处理为数字信号,经PC软件处理即可获得一个特异的检测峰,峰值的高低应和相匹配的碱基数目成比例关系。
待上一轮反应结束后,加入另一种dNTP,重复进行上述反应。最终可根据获得的光强度峰值图即可读取的待测DNA序列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dATP的降解产物脱氧单磷酸鸟苷(dAMP)是荧光素酶的抑制剂,随着反应的进行,其浓度会越来越高,会阻碍焦磷酸测序化学发光反应的继续进行。这也是焦磷酸测序法测序长度较短(通常为20bp~30bp)的主要原因(Shendure J,et a1.Advancedsequencing technologies:Methods and goals,Nat.Rev Genet.,2004,5(5):335-4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菲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菲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866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摩擦材料
- 下一篇:一株高效转化人参皂苷Rb1为Rd木豆内生真菌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