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腔室避雷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80246.8 | 申请日: | 2017-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83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哲斐;王臻;王明邦;杜娟;胡根富;吴兴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兆邦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C7/12 | 分类号: | H01C7/12;H01C1/16;H01C1/14;H01C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3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避雷器 装置 | ||
一种腔室避雷器装置,包括瓷瓶5内部上方固定有上触头座1、上触头2、限位圈3和下方固定有下触头座8、固定套6、限位套7、下触头9;可装卸的氧化锌避雷器4插入腔室内的上触头座1和下触头9弹性接触后形成电路贯通;设置于避雷器4下方的有连接块10、绝缘柱11、脱离器引线12、脱离器13;设置于瓷瓶5外部的抱箍14可固定在线路横担上;设置于腔室5上端的连板15上装有穿刺线夹16、接地杆17、绝缘罩18。该腔室避雷器装置能提高线路绝缘化等级,不需分支引线剥皮连接,简化美观线路、降低成本;避雷器安装在腔室内,避免日照、雨淋、雾霾的侵袭,使避雷器的寿命更长,维修更换无需爬杆装卸,缩短检修时间,减少停电次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架空配电线路,一种防止雷击过电压保护线路及变压器等设备的腔室避雷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架空配电线路上的氧化锌避雷器都是户外安装在线路横担上,绝大部分用的避雷器是固定式的,即是用紧固螺栓将避雷器固定在线路横担上,并且必须分支引线加以连接,在每年的预防性检测维护时,或遇到雷击损坏时,须停电爬杆拆线拧螺母拆下避雷器进行,测试合格后再安装固定在底座支架上,才能通电,这样一个过程往往需要三个小时左右,既麻烦费事,又影响正常供电;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320171068.7所公开的一种如跌落式避雷器,是将氧化锌避雷器改装后安装在原跌落式熔断器的跌落式机构上,达到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绝缘拉闸操纵杆对避雷器进行检测、维修与更换,其缺点是跌落机构结构复杂、加工成本高、装配麻烦;主要电气元件外露易老化、易闪短路,影响整体绝缘化设计进程;避雷器本体闭合时,弹性片被压缩储能,易疲劳失效,遇到脱离器本身出现故障时会造成跌落机构失效;跌落机构也是户外安装在线路横担上,必须分支引线加以连接。避雷器在架空线路器材中相对容易损坏,巡检、维修、更换是电力部门目前比较麻烦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氧化锌避雷器外露部份由硅橡胶制成,且硅橡胶制品在自然环境下易老化脆裂、鸟类撕啄,降低了使用寿命,再则,一组线路避雷器须三根分支引线加以连接,电气连接点多,也就是存在着电气故障点多,还影响整体线路绝缘和美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配电网架空线路上,既能提高线路绝缘化等级、阻止雷击烧损变压器等设备、简化美观线路、降低成本、增加寿命,又具有绝缘支撑导线、验电接地、夹持穿刺通电、带检测明示功能的脱离器于一体,不需停电可带电作业的新型多功能腔室避雷器装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腔室避雷器装置,包括上触头座1、上触头2、限位圈3、氧化锌避雷器4、瓷瓶5、固定套6、限位套7、下触头座8、下触头9、连接块10、绝缘柱11、脱离器引线12、脱离器13、抱箍14、连板15、穿刺线夹16、接地杆17、绝缘罩18等构成。
上触头座1内置在瓷瓶5腔内上方并螺接紧固,上触头座1的下端设有限位圈3;下触头座8由固定套6、限位套7固定,并内置在腔室5下方,固定套6与腔室5外的抱箍14螺接呈导通接地状,限位套7与腔室5内壁胶接紧固。
氧化锌避雷器本体4上端螺接紧固着上触头2;其下端螺接紧固着连接块10和绝缘柱11,下触头9紧配在绝缘柱11上,脱离器13与连接块10一侧的10.1螺杆螺接,脱离器引线12一端与下触头9螺接。
连接块10的10.1和10.2为对称园柱突出设置,供操作杆传递推、拉动力;氧化锌避雷器本体4、脱离器13的检测更换,只用操作杆拉下,在地面上操作好再用操作杆推上即可,简易方便。
上触头座1与下触头座8材质为铜的开口圆柱形,下端设有圆弧状,并分别由有限位圈3和限位套7限位,确保与上触头2和下触头9有优良的弹性电接触,该设计,长久使用弹性损失最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兆邦电力器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兆邦电力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802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