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73621.6 | 申请日: | 2017-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4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马树华;罗素;李艳凯;徐鹏远;孙杨;龙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136 | 分类号: | H01M4/136;H01M4/1397;H01M4/58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37240 | 代理人: | 李茜 |
地址: | 25002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正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极材料的技术领域,涉及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应对石油资源的日渐短缺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转而寻求开发传统石化能源的替代能源,这其中,实现汽车等主流交通工具能源供给的清洁化显得尤为迫切。目前,高能量密度、大容量、低成本、安全而且环保的动力电池成为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的瓶颈。作为一种聚阴离子型结构材料,与此前广泛应用的金属氧化物类型如LiCoO2、LiMn2O4、LiNi1/3Co1/3Mn1/3O2等正极材料不同,磷酸亚铁锂(LiFePO4)具有结构稳定、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特点,已成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源的首选电池类型。
2005年Nyten等人[Nyten A, et al., Electrochem. Commun., 2005, 7(2): 156-160.]首次报道了一种同属于聚阴离子型结构材料,由固相法合成的正交结构的硅酸亚铁锂。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SiO4具有与LiFePO4相似的结构与性能特点,除成本更加低廉外,结构中含有2个Li+可供脱出/嵌入、理论比容量高达331.2mA.h.g-1,远远高于LiFePO4的169.9 mA.h.g-1,显示了应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巨大潜力。但是,材料仍然存在着首次充放电循环时Li和Fe的位置共混导致电压降低,Fe3+难于氧化导致仅1个Li+脱出/嵌入、实际比容量相对较低,电子和Li+电导率低、不能大倍率充放电等问题。
为改善和提高Li2FeSiO4的低电压、低容量及大倍率充放电性能,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通过3种手段,即纳米颗粒的合成、碳包覆及Mn、Ni、Mg等异种元素离子在Fe位置的取代,以稳定结构,提高材料的导电性。通过灼烧制备Li2FeSiO4材料后进行球磨碳包覆、采用各种有机聚合物前驱体现场形成碳包覆层以及溶胶-凝胶、喷雾热解等合成方法,所形成的3维碳网络薄层极大地增强了材料微晶之间的电子传输,同时抑制了合成时微晶的成长,所合成的纳米粒子也缩短了Li+的扩散路径,极大地增强了电化学过程中的电子及锂离子传输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采用不同异种离子取代或掺杂是改善材料结构稳定性、提高锂离子及电子传输性能的有效手段。如武汉大学的X. Wu等人[X. Wu, et al., Electrochimica Acta, 2012, 80: 50-55.]通过聚氧乙烯-聚丙乙烯-聚氧乙烯三嵌段共聚物P123前驱体现场碳包覆得到了粒径30nm的材料,室温比容量224 mA.h.g-1、实现了1.39个Li+的脱出,而且前15次放电容量保持率98%。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S. Zhang等人[S. Zhang, et al., Journal of Electronanalytical Chemistry., 2010, 644: 150-154.]的工作表明,通过Fe位置掺杂3%的Mg,提高Li+扩散系数及电子电导率皆2.5倍以上,分别为1.69×10-13 cm2 s-1和8.96×10-3 S cm-1,因而提高了材料的比容量及循环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36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轨道车轮与轨道车辆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