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控燃料喷射阀的控制阀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6161.6 | 申请日: | 201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49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凌云;赵华伟;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47/02 | 分类号: | F02M47/02;F02M63/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 喷射 控制 | ||
本发明涉及电控燃料喷射阀的控制阀,包括喷油器体、节流孔板、控制阀座、回位弹簧、衔铁、衔铁杆电磁铁弹簧、电磁铁组件、球座和密封小球;其特征在于:阀座上部的阀座凸台上端面设有环形槽,阻尼垫嵌置于环形槽内,阻尼垫采用弹性体材料制成,阻尼垫上设有上端敞口的盛油环槽,阻尼垫上部设有向往平展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置于阀座凸台上端面与衔铁凸台下端面之间,延伸部上表面设有若干道沿圆周方向均布的径向泄油槽,径向泄油槽内端与盛油环槽相连通。本发明能够有效解决控制阀在关闭过程中密封小球与密封锥面之间的刚性撞击,减小动态冲击应力,增加阻尼,衰减振荡,极大增加控制阀组件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喷油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控燃料喷射阀的控制阀,属于内燃机特别是高压共轨燃油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控制阀是喷油器上的重要部件,能够精确控制喷油器的开启,是喷油器精确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现在喷油器的喷射压力要求不断提高,同时此类控制阀运动频繁,撞击频繁,动态冲击应力很大。
现有技术中,为减小控制阀的动态冲击应力,不少企业都进行了技术研发。如DE19650865A1公知文献记载,该发明中的凹槽52和凸肩51一起围成了一个减振腔50,该减振腔50通过一个泄露缝隙与一个包围着它的减压腔19连接,减振腔50内充有液体,凸肩51向下运动时,压缩减振腔50内的液体,液体通过一个在这些表面之间形成的泄露缝隙排出,与此同时凸肩50受到液体向上的阻尼力。该发明的构思原理很好,然而其衔铁28升程仅有0.05mm~0.07mm,在如此之短的行程内,液体的阻尼作用很有限,并且泄露缝隙没有形成明显的节流结构,所以该发明的阻尼减振作用不显著,阻尼力不能够对抗很大的动态冲击力。又如WO2010009925A1文献所记载,该发明中的分体式衔铁31和衔铁杆上端40的肩胛部设有液力阻尼圆锥槽(图2中圆标记部分),液力阻尼同样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然而动态冲击应力有限,不能够减少衔铁杆42与其密封座面的碰撞磨损。
总的来说,现有技术中的液力阻尼效果有限,不能有效缓冲冲击应力,长时间使用会造成密封小球和密封锥面之间的磨损严重,降低喷油器的可靠性,影响了喷油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控燃料喷射阀的控制阀,其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有效解决控制阀在关闭过程中密封小球与密封锥面之间的刚性撞击,减小动态冲击应力,增加阻尼,衰减振荡,极大增加控制阀组件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喷油器的使用寿命。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电控燃料喷射阀的控制阀,包括喷油器体、节流孔板、控制阀座、回位弹簧、衔铁、衔铁杆电磁铁弹簧、电磁铁组件、球座和密封小球;所述控制阀座装配在喷油器体上部的腔室内并与之螺纹连接,所述节流孔板被固定在控制阀座与喷油器体之间;所述衔铁设置在控制阀座上方,控制阀座上部设有阀座凸台,衔铁下部设有衔铁凸台,所述回位弹簧套于阀座凸台和衔铁凸台上,回位弹簧上、下端分别与衔铁、控制阀座连接;所述控制阀座和衔铁的中心均设有中孔,所述衔铁杆穿设在控制阀座和衔铁的中孔内,衔铁杆上端与电磁铁弹簧的下端连接,所述电磁铁弹簧置于电磁铁组件中,电磁铁组件与喷油器体相连接;所述衔铁杆下端下面设有球座,所述球座下面设有密封小球;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凸台上端面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嵌置有阻尼垫,所述阻尼垫采用弹性体材料制成,阻尼垫上设有上端敞口的盛油环槽,阻尼垫上部设有向往平展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置于阀座凸台上端面与衔铁凸台下端面之间,延伸部上表面设有若干道沿圆周方向均布的径向泄油槽,所述径向泄油槽内端与盛油环槽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径向泄油槽一边的侧面为凸弧形面,另一边的侧面为凹弧形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弧形面的曲率半径小于凹弧形面的曲率半径,所述凸弧形面的曲率半径不小于阻尼垫主体厚度的一半,所述凸弧形面与凹弧形面在沿着对称中心平面方向间的距离为0.6mm~1.5mm。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阻尼垫的延伸部下面设有阻尼垫调整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61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