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去除废水中钴离子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8956.2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16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廖家莉;袁果园;刘宁;杨吉军;杨远友;涂洪;刘军;王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2 | 分类号: | B01J20/22;B01J20/30;C02F1/28;G21F9/12;C07C249/02;C07C251/24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刘双兰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水中 离子 金属 有机 骨架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去除废水中钴离子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先制备UiO‑66‑NH2,再制备UiO‑66‑R1,最后制得含双希夫碱官能团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将其用于废水中钴离子的吸附处理。即对含钴废水吸附处理,考察其不同pH的含钴溶液,不同吸附温度,不同吸附时间和不同原始钴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剂UiO‑66‑Schiff base吸附钴离子的影响。该吸附剂在优选条件下对钴离子的吸附量可达256mg/g。本发明制备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无二次污染以及吸附量高的特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可循环利用、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等特点;为含钴废水中钴离子的去除找到了一种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去除废水中钴离子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60Co作为主要的放射性核素之一,由于能够发射1.17兆电子伏和1.33兆电子伏两种高能量γ射线,因而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医学及科学研究领域中。然而,放射性核素在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废物,对人类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伤害。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有效去除放射性废水中60Co的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废水中钴离子的去除方法有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树脂法、沉淀法、膜分离法和吸附法等。所述溶剂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树脂法都必须使用有机物作为萃取或分离的载体,而使用的有机物的抗辐射能力较差,在强放射条件下易分解失效;所述沉淀法需要在高pH值、高温和强氧化剂存在下进行,成本较高;所述膜分离法对进水水质要求较高,需要将用水进行预处理;而所述吸附法具有处理效果好、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是废水中钴离子治理方法中的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目前使用的吸附剂吸附容量较低、吸附效果较差,因此寻求一种选择性好、吸附容量高的新型的吸附剂显得十分必要。
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材料主要是由芳香酸或碱的氮、氧多齿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与无机金属中心杂化形成的一种立体网状结构晶体材料。由于与沸石的孔结构相近,而骨架更具柔软性,合成过程中的有机配体中的R基团易被修饰,因此可被设计合成具有不同孔道结构和化学特性的MOF材料,并被广泛应用于催化、气体存储、药物递释、分离等方面。
尽管MOF材料已存在几十年,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合成具有稳定孔结构的MOF材料,并在最近几年才有应用MOF材料分离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核素的报道。近年来,用MOF材料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降解农药、有机染料等有机毒物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并已在净化污水和处理工业废水等领域进行实际工业应用研究。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用MOF材料从废水中回收或处理贵重金属及放射性核素,具有合成材料广泛、吸附量大、选择性好、动力学平衡快、工艺过程不会造成二次环境污染等优点,特别适用于中低浓度废水的处理,但将MOF材料专用于含钴废水的吸附分离处理研究却很少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所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去除废水中钴离子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是先制备UiO-66-NH2,再制备UiO-66-R1,最后制得用于去除废水中钴离子的吸附剂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Schiff base;并将其用于废水中钴离子的吸附处理,所制备的用于去除废水中钴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钴离子的吸附量最大可达256mg/g。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无二次污染、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可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由以下技术措施构成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所述一种去除废水中钴离子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UiO-66-NH2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89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