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氢化丁腈橡胶溶液中脱除铑金属有机催化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4176.0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294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毕海鹏;佟辉;刘天鹤;邵明波;李建成;赵姜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F6/08 | 分类号: | C08F6/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氢化 丁腈橡胶 溶液 脱除 金属 有机 催化剂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催化剂脱除领域,公开了一种从氢化丁腈橡胶溶液中脱除铑金属有机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惰性气体存在下,将所述氢化丁腈橡胶溶液与螯合树脂和助剂接触,所述助剂为酚类化合物和/或胺类化合物以及可选的含磷化合物。本发明的方法具有催化剂脱除效率高、螯合树脂利用率高、催化剂脱除成本低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催化剂脱除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从氢化丁腈橡胶溶液中脱除铑金属有机催化剂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制造、冶金密封、航空航天、石油工业等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性能聚合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氢化丁腈橡胶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氢化丁腈橡胶的合成主要包括非均相溶液加氢法和均相溶液加氢法。两种方法各有特点,非均相溶液加氢法催化剂脱除容易,但载体的种类和结构对加氢效果影响较大。均相溶液加氢法催化剂用量少,但在加氢后需要进行专门的催化剂的脱除,难度大、工艺繁琐。
专利申请CN 101463097A采用小粒径树脂进行铑催化剂的脱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此类小粒径树脂的合成工艺等问题,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牌号极少,价格昂贵,且由于粒径小,脱除氢化丁腈橡胶中铑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压力降过大等问题,会导致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的提高。CN 1194992C报道了使用含有多种官能团树脂脱除氢化丁腈橡胶溶液中的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虽然取得了不错的脱除效果,但是依然存在树脂整体利用率不高、脱除成本较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从氢化丁腈橡胶溶液中脱除铑金属有机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催化剂脱除效率高、螯合树脂使用率高、催化剂脱除成本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氢化丁腈橡胶的生产、制备过程。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研究中惊奇发现,在使用螯合树脂对氢化丁腈橡胶溶液中的铑金属有机催化剂进行脱除的过程中,向溶液中加入助剂(酚类化合物和/或胺类化合物以及可选的含磷化合物)时,可有效提高螯合树脂对催化剂的脱除效率,且螯合树脂具有更高的利用率。
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氢化丁腈橡胶溶液中脱除铑金属有机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惰性气体存在下,将所述氢化丁腈橡胶溶液与螯合树脂和助剂接触,所述助剂为酚类化合物和/或胺类化合物以及可选的含磷化合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螯合树脂和特定种类的助剂从氢化丁腈橡胶均相溶液中将铑金属有机催化剂进行脱除的方法。具体地,该方法中,以酚类化合物和/或胺类化合物以及可选的含磷化合物作为助剂,以螯合树脂作为非均相吸附剂,脱除氢化丁腈橡胶均相溶液中的铑金属有机催化剂,具有催化剂脱除效率高、螯合树脂使用率高、催化剂脱除成本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氢化丁腈橡胶的生产、制备过程。根据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当螯合树脂的比表面积为400-900m2/g、粒径范围为0.2-2.5mm、平均孔径为10-50nm时,能够进一步提高树脂的利用率。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文中所披露的范围的端点和任何值都不限于该精确的范围或值,这些范围或值应当理解为包含接近这些范围或值的值。对于数值范围来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之间、各个范围的端点值和单独的点值之间,以及单独的点值之间可以彼此组合而得到一个或多个新的数值范围,这些数值范围应被视为在本文中具体公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氢化丁腈橡胶溶液中脱除铑金属有机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惰性气体存在下,将所述氢化丁腈橡胶溶液与螯合树脂和助剂接触,所述助剂为酚类化合物和/或胺类化合物以及可选的含磷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41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