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44034.4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52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杜鸿达;杜明徽;陈威;干林;李佳;徐成俊;褚晓东;姚有为;李宝华;杨全红;贺艳兵;康飞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4;B60K1/0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鼎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311 | 代理人: | 徐丽昕 |
地址: | 51805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耗竭以及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意识的广泛普及,能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得到广泛关注。电动汽车以动力电池作为能源驱动,能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相对于燃油汽车在温室效应气体排放上可以减少至20%,因此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应用。锂离子电池组因其能量密度大、平均输出电压高、自放电率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但是,电池组充放电过程中的大电流、电池组紧密的空间结构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容易造成电池组温升太高和温度分布不均匀,影响电池组的性能与寿命。甚至当热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可引发电池燃烧或爆炸。因此,合理解决电池散热问题是电动汽车安全行驶的一大问题。
普通空冷虽然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是冷却速度较慢,热交换系数低,在高倍率放电或环境温度较高时,散热效果无法达到要求且电池温度分布不均。常规液冷对流换热系数较大,对电池组的冷却速度较快,电池温度分布相对较均匀,在相同的情况下,散热效果要好于空气冷却。可是液冷和强制空冷都需要额外的散热设备,如风扇、换热器等,增加能耗。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额外散热设备,可以通过电动汽车身对电池组进行散热的电动汽车。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电池组和用于为所述电池组散热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金属板、热管及电动车的车身钢板结构,所述金属板设置与所述电池组接触形成热传导,所述热管包括受热部和散热部;
所述受热部嵌入金属板内与所述电池组形成热传导,受热部与所述散热部连通并将所述电池组的热量热传导至所述散热部;
所述散热部与所述车身钢板结构直接接触,并利用所述车身钢板结构进行热传导散热。
本发明所设计的电动汽车,其在常规水冷技术的基础上,把电池组传给水的热量传递给车身钢板,即水经过电池组,将热量带出,再经过整车车身,把热量传递给车身钢板,最后再回到电池组,形成一个循环。由于钢板的导热性比空气好,换热系数较高,本系统散热效果好,且由于以整车车身钢板结构作为散热装置的一部分,不需要风扇、换热器,可以减少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金属板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实施例中电池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实施例中金属板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实施例中顶部金属板剖视图。
图10是图8实施例中底部金属板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40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