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充电线圈对位方法、无线充电装置及无人机充电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16543.6 | 申请日: | 2017-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553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毛珂;肖冬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50/10;H02J50/90;H01M10/44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05 | 代理人: | 龙腾 |
地址: | 42100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充电 线圈 对位 方法 装置 无人机 | ||
无线充电线圈对位方法、无线充电装置及无人机充电方法,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上述无线充电线圈对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送电线圈上方设置触控面板并确定送电线圈在触控面板的初始正投影位置;用三个以上与受电线圈存在固定位置关系的触碰件碰触触控面板以获取各触碰件与触控面板接触点所在位置;根据各触碰件与触控面板接触点所在位置以及受电线圈与各触碰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计算出受电线圈在触控面板的正投影位置;移动送电线圈和/或受电线圈,使得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在触控面板的正投影位置重叠,从而完成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对位。该无线充电线圈对位方法具有线圈对位速度快而精准的优点,特别适用于无人机充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对位方法、无线充电装置及无人机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比较主流的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电磁感应、无线电波、以及共振式无线充电。消费型电子产品常采用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
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在发送端和接受端各有一个线圈,在送电线圈上,变化的电场产生变化的磁场,然后磁场又在受电线圈上感应出电场,从而实现能量传输。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的效率跟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对位准确性密切相关,对位越准,充电效率越高,受电线圈与送电线圈位置偏移量越大,充电效率越低。为解决准确对位的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大多是将送电线圈设置成可移动的结构,通过将送电线圈移动至受电线圈正下方,从而实现二者精准对位。
中国发明专利CN105914811A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的方法与装置,其通过移动送电线圈获得多个电流数据和与电流数据对应的位置数据,然后从多个电流数据中确定最大的电流数据,将最大的电流数据对应的第一位置数据发送给移动控制单元,最后由移动控制单元控制送电线圈移动到第一位置数据所对应的位置。实际上,这样的线圈自动对位方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为其并不能一次找到最佳充电位置,而是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往当前状态下最大电流数据对应的第一位置移动,然而线圈在往该第一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又有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电流,此时又出现了新的第一位置,如此不断更新多次,方可确定最佳充电位置,故该方案虽然最终可以保证较高的充电效率,但其仍存在对位过程耗时较长的缺点。
近年来,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极为火爆,续航时间短是目前消费级无人机的通病,消费级无人机在连续飞行20-30分钟就需要更换电池或充电,无人机自主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严重受续航能力的限制,当前的解决方案大多是在飞行路线上设置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平台,然而这些无线充电平台同样存在难以快速实现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准确对位的问题,因此当前的无人机无线充电解决方案普遍存在充电效率低或线圈对位耗时长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快速完成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准确对位的方法。基于上述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基于上述无线充电装置,本发明再提供一种对无人机进行无线充电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线充电线圈对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送电线圈上方设置触控面板并确定送电线圈在触控面板的初始正投影位置;
用三个以上与受电线圈存在固定位置关系的触碰件碰触触控面板以获取各触碰件与触控面板接触点所在位置;
根据各触碰件与触控面板接触点所在位置以及所述受电线圈与各触碰件之间的位置关系计算出受电线圈在触控面板的正投影位置;
移动所述送电线圈和/或受电线圈,使得所述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在触控面板的正投影位置重叠,从而完成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对位。
优选的,所述触控面板为电阻式触控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工学院,未经湖南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65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